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成事的力量


当童子军时,每当有新人加入,我们就玩一个游戏。我们把椅子排成图形,要求蒙上双眼的新童子军成员在这条充满障碍物的通道上走过。队长在游戏开始前给他一两分钟记牢椅子的位置。但是新人一蒙上眼,我们就静悄悄地把所有椅子都移开。

我认为人生就像这游戏。我们一生中可能要尽力避开一些自设的障碍物,而这些障碍物其实只存在于我们脑海里。我们不敢申请某份工作、学拉小提琴、学某种外语、打电话给某个老朋友……任何我们想做却因一些自以为存在的障碍而裹足不前的事。

除非你真的撞上椅子,否则不要避开任何椅子。即使你真的撞上一把椅子,你至少有个地方可以坐下来。——Pierce Vincent Eckhart

新的一年,你给了自己什么挑战?不妨向上帝指示你在世应当完成的天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天命要去完成,只要你定意让自己来配合祂,祂必定赐下全宇宙的力量来扶助你。

再者,操练聆听内心声音的习惯,这也是不错的挑战。我们对生命、未来及方向不知知何做决定,原因多在于不懂如何从内心世界支取所需的力量与资源。常习惯腾出时间与空间来面对自己,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内心世界是充满智慧泉源,里头有九成以上是未经开发的生命资源待你去开发。

前面的艰难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去开发上帝已在我们心灵深处放进很多的资源,我们竟让它荒废。

王牧师

30/01/2003

Friday, November 27, 2009

伤天


平安!

在讲台上讲创世记已有一年了,是时候做些反省,让创世记的信息可以轻易的在心灵深处沉淀,以便继续有动力再上路。不是说在准备与讲道的过程中自己是旁观者,没有进行任何的自我省察。我常提醒自己,一位讲道者若不能全情投入在神的道中,让听众只听到神深切的心灵剖白,那只是在演讲。又或者讲道者缺少了坦露心灵深处的决心,也很难令人信服他所传的道。讲道若不能让听众与神更贴近,那就要加倍努力了。
从创世记的故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人在神的眼中极具吸引力,祂可以把自己完全向人赤露,不断要与人建立伙伴关系((partnership),不断要走进人的生命深处,不管对方的人格有多低俗,祂就是相信每一个人生命中有一份神迹可以被启动。这种认知,给我很强的自重感。而且,我常体会祂很贴近我,就如一位属灵者所说:“我常常很容易感受到上帝的临在,感受不到祂的临在对我是奇异而且是不可能的事。”
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完全互动式的,而不是主奴的关系。人的尊贵性与尊严是神工作最终的目标,因此祂选择了与人建立完全互惠、互动式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人才不会有被贬、被辱的感觉。这样的事实底下,人的身份与地位不断的被提高,人性的光辉更灿烂,但祂就要面对被伤害的风险。如果我们还自以为与神建立的关系是主奴式的,那我们就不知道要如何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这就说明了神为何要选择用互动的方式与人建立关系,因为祂要的是真诚的关系。

王牧师

2/1/03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杰作


古时候,有位日本画家,名叫贺库塞,他的作品极受皇族的喜爱。有一天,一位贵族请他为一只珍贵的鸟作画。他把鸟留下,贺库塞请他一个礼拜后再来。
几天后,这位贵族很想念他那美丽的鸟,所以一个礼拜后,迫不及待地回到画室,要取回他的宠物和画。但是,当贵族到达的时候,画家谦卑地要求再延后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延长到两个月,接着,变成了六个月,再延后……
一年之后,贵族气冲冲地冲进贺库塞的画室,拒绝再等下去,要求立刻取回鸟与画。贺库塞向贵族行日本礼鞠躬之后,便转向他作画的桌子,拿起一支画笔和一大张画纸,当场挥笔起来。几分钟之内,他轻而易举地画了一只与贵族的名鸟一模一样、栩栩如生的鸟。贵族顿时目瞪口呆,但他立刻就生气了。「你既然能花几分钟的时间就画好,为何要让我等了一年的时间?]
「这你就不懂了。」贺库塞说完,便领他走进一间房间。在那儿,四壁贴满了同一只鸟的画。然而一张比一张更美与生动,对他来说,就是再画下一张还是可以超越上一张的,如果还有时间,还可以画得更美与出色。难怪他迟迟无法“交货”。我们的生命在神的眼中是否也是知此?祂用长时间在人格上画出各种令人耀眼夺目的色彩,人的生命在神的眼中可以越画越美。

王牧师

26.12.02

Sunday, November 22, 2009

化作春泥更护花


做父母亲是件幸福的事。虽然在精神、时间、心思各方面要付出很多,但始终留在心里的是那一份不可言喻的踏实与满足感。有了孩子,惊讶于生命本身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你去关注、去疼惜、去呵护、去完全的倾注与付出,无怨无悔的不可理喻。人之于神,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再看一看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几乎所有的话题都绕着这“小孩”的主题上。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可爱的。只要孩子做出一点特出的动作(事实上这动作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做),都会令他们雀跃万分!这些都显示父母那份的喜悦与骄傲,是没有其他关系可以取代的。我们之于祂,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直占据上帝最柔最软的心头?只要一丁点儿的不把祂当一回事,又或者很在意祂时,那份的情愫可把祂牵扯得发疼?是否祂很珍惜我们与祂相处的每一刻,希望我们从祂身上所散发出的真性情、不伪装的感受,来开启并不住扩张我们心灵的疆界,以便与祂一同重拾生命中种种的真、善、美?

当我读到创26章时,更令我很难不信服祂、更爱祂!每一位人物所发生的事件之背后,藏着上帝凝望人的眼神,处处流露出祂的深情与智慧。祂像父母,从亘古到永远,祂爱的眼神未曾挪移。

神的爱常化着春泥,使人丰盈而自足、饱满而自在!

王牧师

04/12/2002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在人性中与神相遇


神七次的主动探访亚伯拉罕,说明了是神主动与人建立关系,也说明了神并不选择在人灵命的高峰期特别靠近人。祂无论在任何处境(人对祂的怀疑、抗拒),祂都乐意与人相遇。亚伯拉罕的一生可说明这论点。但奈何在我们的处境里,却看不到神丝毫的痕迹。问题出现在哪里?

「接触白己,你就能接触神,因为神就住在你内心。」(Thomas Merton的名句)。神是在真实的人性中与人相遇,真实的人性不会都是春天与夏季,不会是无罪性的,不会是没有哀伤的,神都会在人性的四季里与人相遇。换句话说神是在我们的独特的个性中与我们建立关系,祂乃按每个人的独特性而「度身订做」来建立个别性的关系。难怪旧约中神常如此自我介绍:「我是亚伯拉罕、以撒、稚各的神。」神的作为常紧扣着人性,人若没有接触面己,如何能在生命中察觉神的真实

性?

人对白己含糊,对上帝也一样含糊。许多人常处外「人在,心不在」的状态。在家中想着公司的事情,在公司却想着下班的情况,崇拜时又想起其他事。人活在这一刻却想看前一刻或下一刻的事情,但总是无法活在当下的处境。一个人常常心不在焉,又如何察觉神的临在?因此与自己独处不是我们要不要的问题,因为与自己独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真实的我,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跟自己和好,并能体会神如何医治、爱护,并背负我们的一切。

王牧师

05/10/2002

祢从不从我生命中引退


早安!

生命本身本来就是丰实、尊贵的,它是“唯一不需要季节帮忙就能成长的花朵。”(纪伯伦语)但为何还要以生命以外的东西来肯定或加增它的价值?

为了写牧区会议的报告,填写会有增长率时,我慌了,心里涌现好强的失落感,使零巴仙增长,如何向执事会、教区长、年会交待?尝试找许多借口来抚平心中的不安:刚来只是观察,还不熟悉,还在“蜜月期”;人数增长是上帝的事;我没有恩赐是交会增长等。我陷在沮丧里……

失落感会产生怀疑自己的价值,也导致自我形象低落。我怎不知道人的价值不在神之外寻找和建立,但在现实的处境中,生命本身不能抵消现实的残酷,面对失落时,直接陷在不健康的自我形象里,告诉自己:“生命本身是富足优厚的”,这一句似乎不管用了。为何是这样呢?为何活着就要面对在生命与上帝以外寻找自我价值的肯定?为何只要一点的成就就会产生那么强烈的自我肯定?为何在神里面较难建立起自我价值感?甚至总觉得很不务实?或者不要那么两极化,神容许我在生命本身或以外确立我的尊贵?还是祂要让我每一天,一生一世去选择,哪一种选择较正确?

研读创15章时,令我惊讶,神竟在亚伯兰的失落情绪中——害怕时与他相遇!亚伯兰是否也陷在没有孩子而引发自我形象的低落里,因此他才陷在忧惧里?我找到共鸣。神不断给予他肯定,给他凭据,证明给他看,祂对他是优渥的。祂岂不是用亚伯兰的生命成为“实物教材”。我的心温暖了许多,也非常激动,边流泪,边做以下的祷告:

主啊,我不要消极,因为祢从来没有从我生命中引退。求祢帮助我不再沉溺于消沉疲乏的心绪中,求祢不要容让生命的阴暗来试探我,因着有祢,我的生命从未出现空白。

王牧师

05/09/2002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问号,感叹号


早安!

杨牧谷有云:“理想的教育是:学习之前是问号,离开学校时感叹号。”把它的合意用在讲道上也蛮贴切的:“听道前对神充满问号,听道后对神充满感叹号。”我是如此挑战有己。

不但如此,我更以此来挑战自己:用多层面、丰富的角度来阐明上帝所启示的道。我只怕白己在讲道的功夫上陷在陈腔滥调里,或是陷入八股文的臼穴里。几个星期来,愈发现文学进路解经的重要性,因为文学和信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加上用文学来传递信仰,及圣经重要的启示方法之一:它的好处是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且也容易承担真实的生命。我总觉得用此方法讲道是我努力的方向、是余下年日的坚持!

人生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为何基督徒的生命是那么“贫血”与空泛,是否缺少了什么?一谈到基督徒的生活都很“宗教性”——什么宣教、团契、社会关怀、祷告、奉献等。为何在最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见利心动、悲愤、自哀自怜、不忠、见机行事、各种错误选择、喜怒哀乐、工作……怎能与上帝无关?我发现我们的信仰过外外显,少了内省,一表达信仰时就马上想到要进行什么活动,太过注意上帝的亨情多过上帝本身,只会牵引更多的内疚感。上帝用故事(文学其中的形式)来启示祂自己,岂不是要藉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来与我们相遇,使我们在生活里去寻找生命难题的答案。

以上所写的可能“过火”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也担心自己陷在自义里,自己的领悟也要求别人照单全收,别人看不见硬要别人看见。我应当祷告求天父在祂教会兴起不同看见的人,用各种进路来阐释神的道,以让下下几代对神的道有更多元的体悟与认识。

王牧师

29.8.02


Pulau Langkawi


早安!

每一天所经历的事,无论是极其平凡,抑或多么超然,我都极为重视,因为上帝在意也重视;我喜欢着墨留念。雪泥留鸿爪岂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祂岂不是常“将自己写于人类历史的扉页上”(Jacques Ellul语)也写在你我身上?

第一次踏上Pulau Langkawi,少了妻子与孩子的相伴。原本是一家人可以以起来,但机票太贵,加上没有回程的机票,只好“三缺二”的我孤单上路。虽然是如此,岂不也是个祝福,让自己多一点时间安静,容许心灵来给神修饰与重整。

我喜欢海滩,那里有洁白的沙、从没平静过的海浪、相映成趣的海岛、千变万化的白云、云海层叠,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入画。在一动一静的大自然里,怎不叫我动容,怎不给我一种饱满的幸福?在这里,比较容易让我多注意上帝本身多过于祂的事情。不会平静的风浪反而把焦躁与不安驱走。凝视着宽阔的大海洋,使我心情宽松。上帝藉着此时此景提醒我,它对我的优渥与慷慨,处处都显出祂的深情。做人,真的不能没有情感的记忆。

晚上讲道完后,心底深处竟然会有如此的意念涌现:为何没有人称赞我讲得好?因我所讲的道是没有人讲过的。我竟然用上帝所赐的道来让自己被显为大,让自己更重要。未睡之前,在日记簿写下:我必须不断操练让神在讲道之前、之中、之后永远是站在我前面,永远是被具体认识的对象。我若做不到这一点,神浩大的能力不能透过我震撼人心。祂永远是主体、是生命的主题!

王牧师

P. Langkawi AB Motel

16/08/2002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出位



当首相宣布引退时,许多人为他的决定而哭泣,甚至万人挽留的壮观场面,此举只令我感到悲痛。因此举反映了国民薄弱的民主意识,及我国的民主机制还相当落后。一位领袖的退位竟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只想到他的引退会造成目前安定繁荣的局势下跌。一个民主制度落后的国家常存有一个相当偏差的意识:国家兴衰完全系在英明领导人身上。但薄弱民主机制的国家常盼望一位强势的领导人,这样的国家只有永远跟在人家的后头。

民主的制度根本就是圣经教导的化身,它直接指出人性里的恶与脆弱。创世记十一章里岂不是说得很清楚: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守本位(不甘做人),要『越轨』、『逾矩』,要做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事。当一位领袖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可以不被取代时,岂不是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在一个不完善的国家机制之下,只会让在位者面对“做上帝”的试探;但人几时停止过要“做上帝”?当退位时,岂不是要看到自己的影响力还在?岂不是爱听到别人都说“ 每个人都还很需要你”?岂不是喜欢看到没有我,你们会缺少很多?

当一个人被群体认同、重视到一个地步有“ 他”没有“别人”时,岂不是要提防白己跌进“ 做上帝”或“出位”的试探里?自我崇拜或个人英雄主义在任何一个团体或群体里是不会带来整体幸福的——圣经早已说明了。

王牧师

3.7.02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先做个活脱脱的人


平安!

已经用四个月的日子陪你们走过六章的创世纪,总觉得那是一趟的旅程,是朝圣的过程,是让神的形象渐渐被重建,让自己愈来愈真。

我发现在讲道的过程,也是面对我自己的时候,常常要把心「摊」开来,让圣灵来光照,让自己调对讲道的动机。常常里面有很强的虚荣心作祟,希望自己的讲道赢取许多人的赞许,人数渐增多。有时更一厢情愿地以认为自己下一点儿功夫就有资格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听。我心底深处有很强的傲性,没有让神来破碎,祂的大能无法在我人性中施展出来。常常自以为自己较靠近神,人性较多光辉,较少黑暗,讲道的时候都指出别人的过错,岂不知未先向你们传讲神的道之前,因先让神的道向我展开,让祂的道先撞击与牵动我的心灵。

我甚至发现,一个人扮演任何角色之前,先做个活脱脱的真人,那是创世纪前六章给我的亮光。做人在先,后扮演牧师或丈夫的角色。你认为呢?

王牧师

2/5/2002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救主情意结


早安!

在巫统代表大会上,党主席向所有的马来人道歉,因他在位二十一年还无法改变马来人的劣根性。其实他是犯上了『救主情意结』的毛病,总是想『修理好』别人的问题。我发现我常有这毛病,以为自己有所有问题的答案,只要自己多亲近上帝就能把自己或别人的困扰迎刃而解。卢云认为事奉的两大杀伤力是罪恶感和想要抢救。可能做领袖的,这种『救主情意结』较产重吧。当有一些成就时,自我价值就被肯定,就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并认为自己是不可取代的。

人都想【出位】,都想扮演救主的角色,可笑的是真正的救主丝毫没有这样的情意结。当群众都涌向祂时,祂坚持要有隐私,有独处的时间;祂医治每个向祂求救的人,但不是祂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祂揭露犹大的阴谋,但却没有阻止他的罪行;祂唾弃法利赛人,但却没有逼使他们接受祂的观点,甚至没有强逼医治那些还没有准备医治的人。

我要常提醒自己不是『救世主』,我只是陪伴者,我跟你只是同在一条尘沙滚滚的大路上共享一筐生命奥秘的人。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就会少了一点不安,就会多一点平静安稳,不然我会很容易『灯枯油竭』。

王牧师

25.6.2002

Friday, November 13, 2009

罪恶感


不久前,日本当局无视全球华人至深的感受,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加以美化与漂白,隐瞒历史真相,把「加害者」变成「受害者」。日本教育部曾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尝试把二战历史作出歪曲,完全否认本身所作出的恶行,难怪会激怒了千千万万的中华民族。

同样在二战犯下大屠杀恶行的德国人,最近为了配合纪念大屠杀60周年,拍了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这部电影拍出德国人的痛苦与自省,不掩饰也不隐瞒,有血有肉地呈现希特勒最后的命运,让世人了解为何一个狂热的领袖与狂热的理想会导致六百万犹太人被杀的历史悲剧。(参阅《亚洲周刊》17.4.05,页4)。今日的德国主流杜会,从媒体到教科书,都不会为纳粹及希特勒辩护,因而深受国际间的赞许与尊重。

同样犯上历史性大屠杀的罪行,为何日本不能正视自己的恶行,而德国人却能做到?若从宗教的角度切入分析,不能否认的,德国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有个特点是:它极强烈地正视罪恶的破坏力,以及正视人性在邪恶淫威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因此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个失败史:人过去已经失败,现在也失败,将来依然会失败;只有所有的骄傲粉碎时,人才能注视长久所忽视上帝已然的赦免与救赎。因此,只有当人正视自己生命的支离破碎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恶行时,人性的尊严才可以被上帝重建的可能。德国人拥有承认恶行勇气的传统,极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上帝本身从没间断正视邪恶与罪性的粉碎力,而祂又乐意在人回头承认自己的支离破碎时,俨然赐下新的开始。

对于我们长久已习惯甚至麻木的教导:罪恶感、赦罪、认罪,当不觉得有任何正面的价值.也不觉得那么贴身的价值时,上帝就藉着德国与日本在本身的恶性底下,显示了那古老的道渗透整个民族意识思维的能力。

「一声深沉郑重悔罪的叹息,比起上帝做了许多大事更为上帝所悦纳。」Thomas Traherne

王牧师

Monday, November 9, 2009

善良的人从身旁经过


早安!

星期二收到一封久久令我深受感动的信,我读了几遍,慢慢咀嚼,慢慢感受字里行间背后的善意与关怀。不是那么容易给牧者正面的回应,以及毫无吝啬地给予许多感谢的话。使我更深深体悟到生活在「人」之中的喜悦。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有时是在许多别人的善意里活着,而那一份善意都值得我从心底深处向天父及那位不知名的小天使致以万分谢意。

真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每一份获得都该是足以令人惊喜的意外!

张千玉曾如此写下一段佳语:『老实说,这世界给过我们很多伤害,若不是常常有某些善良的人从身旁经过,提携我们、滋养我们、包涵我们……我们的生命或许就没有今日的灿亮!』我非常喜爱此句话,当我收到那封关怀的信后,我更加乐意做以下的祷告:

我的主,在我对祢子民的每一份爱里,

求祢为我加上真诚、求祢加我爱的能力,爱祢所爱的!

我的主,求祢不许可我的爱褪色,

求祢不准我的热忱消灭,

求祢常以祢的爱激起我的爱,

否则我将成为蜂蜜滴尽的蜜房,

火焰焚尽的死灰。阿门!

王牧师

15. 5. 02于书房

谢谢


平安!

有一次Mathew Henry被抢劫,当晚他在日记薄上写着:

让我心存感激-

首先,我从未被抢;

其次,他们虽抢了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

第三,他们纵然抢了我的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

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人。

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充满愉悦的,就是生活环境有多少的「缺陷」,能否使生命推向暗淡或贫乏?对我来并非如此。「当一个人能超越外在客体一切的【有】,只看到主体内在(生命)之所【是】的对候」〔林治平语),生命本身就己有感谢不完的理由了!但是,有时常有意料之外的喜悦、意想不到的恩典,那岂不是要开感恩会了?因那是多出来的恩典。

我越读创世记,就发现只有从神的眼光来看待生命时,就越为生命感谢不已,以及赞叹不已;上帝凝望人的眼神,哪有转移过?处理生命的问题时,处处流露出祂的深情与智慧。真的,祂像父亲,像情人,从亘古到永远,祂那爱的眼神未曾在人身上挪移过!祂岂不是常暗示我们,环境的【缺陷】、生活的缺憾是无法磨损生命的尊贵与价值,因为祂在意我们,我们对祂是如此重要的。

因此,我很喜欢张晓风对【谢谢】作如是的诠释:

【谢谢】是个宗教性的字眼。

【谢谢】使人在漠漠的天地间感到一种『知遇之恩』。

【谢谢】使我们忘记埋怨,豁然开朗。

【谢谢】——对我们曾身受其惠的人,对我们曾受其惠的上帝。

王牧师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心情留痕


大多数人都会用照片留住人生中的欢乐片段,因此我们总会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庆生照片、毕业照、幸福的结婚照等等,但是那些占了人生大部份的片段,例如,不能被人了解的落寞心情、婚姻中的五味杂陈的滋味、所说的话或持有的立场未能引起共鸣的孤独感、哀伤的时刻……却没有人想要留下纪念。

人生中的经历都很杂乱无章,带给人的是五味杂陈。这本就是生命真实的状况,无论是怎样的际遇、什么经历都深深地转动着人的情绪与心情;而人的际遇与思绪也互相纠缠在一起,也不知道也分不清楚谁先牵动着谁。我们可能会用画画、音乐与诗歌创作、写作等方式去引导心情变化留下痕迹,也留下被记念。

唯独犹太人深受上帝的影响,懂得用祷文与诗的言语,让心情的起伏变化或情绪的波动给予「面目」,透过祷文所呈现的不同语气,是哀伤、无助、欢愉、苦涩……以认定上帝用它们来显示祂的恩惠,也达成了祂的心愿。因为人生际遇的变化,还是心情的转动,都是人经历上帝恩慈的途径。人没有了心情的变化,就没了祷告与赞美,没了它们,人就失去与上帝接连的接触点。因此,人生的变化与情绪的起伏波动,都是上帝在我们生命所留下的工作记录,也因此必需用祷文、诗体让它们在上帝的工作内被「归档」,以显示上帝在人身上所成就的救恩是无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