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我们都在


鲁益师(C. S. Lewis)在他妻子患癌症不治之后,伤心欲绝时写下这一段很无奈且生动的字句:【神在哪里呢?当你快乐,快乐到不觉得需要神,快乐到觉得神对你要求有点近乎烦忧,这时,你若醒转过来感谢它,它会张开手臂迎接你。但是,当你迫切需要它时,当所有其他救援全部落空时,你发现什么呢?一扇当着你的面砰然关闭的门,从里头还传出上门栓——双重门栓的声音。再多等,那种死寂只会叫人发慌。】(引自《卿卿如晤》)812日以后的几天,我们的心情与鲁益师不分轩轻。

那一天骤然出现的噩讯,不经我们的同意之下撞进来,它惊动了每一个人,刹那间,平时井然有序的生活突陷入恐慌与失序。我们的心都被恐慌、忧虑、痛楚,深深的栓锁。每一天的心绪异常的复杂、沮丧,充满好多的问题,但都没有答案的无奈、伤痛、脚踏【实地】的平稳,突然之间离我们好远…好远。每一次从医院获取的消息,都令我们的心不断往下沉。为何就是那么一场意外,可以产生如此浩大的力量,使我们陷在毫无把握的窘状中?是什么浑厚的力量,把我们全部的心栓住,全然投上心力祷告,静观永恒介入现在(就是看到莉琳有一丁点的起色,我们都乐意用尽心力祷告)?是什么不可见的力量使我们祷告会完毕后,我们都不愿离开,每个人都在沉思,深刻地去体验生命的残缺、苦楚与哀伤?又是什么的力量,逼使我们去咀嚼生命中如【咀腊】与晦涩的部分?

生命总有伤痛时,有谁能体会那沧桑苦斗的滋味?我们都在。那一股摆不脱的苦涩一直笼罩在心头,步履何其艰辛难移。那一刻,我们都在。一点的慰问、关心、恳切的祷告,都化为生存的力量:我们都在。我们都在生命的大教室里,因为知道祂从来没有自这个世界引退……

王牧师

21.8.03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医院


早安!

在医院里会找到上帝吗?每张病人的脸孔挤不出一丝的笑容,呻吟声此起彼落,护士小姐手中的工作从没停止过。人来人往,无论把医院设计得如何柔和、尽量减少【忧郁感】,但医院还是不得已才来的地方。

我在怡保Fatimah院骨科病房照顾我的爸爸,病房在2283号,里面有五位病人,每个人都因着不同的际遇而相聚一块,病情大至不一样,但同样行动不便,平常可以在不同地方进行的【日常习作】,如今都得在病床上进行,它就是难以形容的不方便。

爸爸膝盖的问题已相当久,这次因着整只脚肿胀,剧烈的疼痛,无法行走,在我五姑安排之下给全东南亚数一数二的骨科医生进行手术。手术顺利完成,算是一桩神迹,因乃进行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而爸爸有心脏病,危险性极高,但经过医生检查之下,他的心血管阻塞己通了,不知多感恩!

在医院里有上帝的足迹吗?那些护士若是为了三餐而出现在医院里,我可不赞同。其中一位年青的护士,在处理我爸爸的粪便时,眉头都不蹙一下,我欲帮手,反而被阻止。护士的工作是服事多过于金钱的酬劳。其实,我在每一位护士身上看到上帝的足迹。我也成为上帝在我爸爸身上施行爱顾的手,因着亲情的相伴,驱走了许多孤寂与落寞,也减少了一半的痛苦。当我在星期三早上欲离开他时,他流下不舍的眼泪,我的心隐隐作痛,总之我在283号病房里,看见上帝的足迹,也让我深深体悟:每一天的生活是经历上帝的沃土。

王牧师

14. 8. 02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混乱


每一天环绕着我们的都是断垣残壁——残破的婚姻、受挫的事业、人际的张力、人性的泯灭、政客的谎言、商业化的宗教信仰。报章每一天都图文并茂的做真实的记录,使我们在断垣残壁中喘不过气来并告诉自己:要说服自己相信这是天父所掌管的世界何其困难。

在这样的气候之下,做为牧师就有强烈动因把教会与社会的失序、混乱等等的断垣残壁给予修理与调整过来这么多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的牧师在这失序与残破的世界中讲了多少篇的道,在圣餐礼中,用了不知多少的酒与饼,情况似乎并没有改善多少,被罪恶所残破的世界依然故我的混乱下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评估牧师的工作,他似乎是最没有效率的,他并没有【修理好问题】。

是不是井井有条、有条有理,才能说明神的作为,而泥乱、失序、不确定性,跟上帝的工作根本拉不上关系?以我们宗教天然本性,我们较喜欢投射出一位有【道】有【理】的神,这位神是不容许混乱的存在;祂所管理的世界若存有长久的混乱,岂不是威胁祂的全能?我们都讨庆混乱,因此就爱上计划,让事情井井有条,让生命有规律,甚至制造出一位神来维持秩序。如果是这样,我们离圣经所启示的神与真实的人性,会不会大远了?

为何井然有序?创造天地之前是大混乱(创l2)?为何以色列人获得自由之前,神容许511章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为何任何的创作、艺术品的成果,大部分的时间是先沉浸在不确定性里?在真实的存在里,主要构成生命故事的元素是混乱,上帝的作为大部分是在混乱里;祂没有急切的清理混乱。

王牧师

13. 8. 03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离开


早安!

教宗若望保罗二世曾写过一首很有哲理性的诗,叫【观春雨有感】。诗的大意如下:

春雨落下,青绿的叶面太小且幼嫩,它载不住雨滴的重量,于是雨滴又来又停,叶面依然无法将它留住。

他欲带出的信息显而易见:万事万物(神)对人从未放弃它(祂)的慷慨,每天藉着许多事来彰显真理,但我们却任由它消失而去,原因在于我们缺少了将它留住的心灵空间。知何拓展我们心灵空间才是真正的关键。

上两个星期在神学院里进修教牧硕士课程,对我的思想框框与心灵有许多的冲击。一位是拥有许多学位的婚姻辅导专家,他教我们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婚前辅导,打开我的眼界!另一课程叫【教会管理与教会增长】,由两位全香港最大间教会的收师来执教。其中一位是女牧师,拥有管理学硕士,个子娇小玲珑,但讲起课来可不简单。令我难以置言的是,她竟然用世俗管理学的进路去诠释并落实管理学在自己的堂会。她大概用了三天(每天从早上8时半讲到下午6时)的时间讲解一大堆世俗管理学的理论,很多人魂游向外,我也不例外。几间教会在短短的25年内,从22人增加到5000多人,她说跟世俗管理学分不开关系,难怪当地教会称他们为离经背道的教会。

另一位是主任收师(他到最后一天才出现),介享他教会的点点滴滴,不知走过多少的艰辛路。令我钦佩的是他的胸襟,没有排除异己,不断栽培他所缺乏恩赐的人才。现在拥有7位各自专长的教牧同工,各尽其职,他自嘲地说到自己很闲空,什么事都不管,只做赶走会友的工作。

把以上的元素合在一起,就是教会增长的原因:开放的胸襟,吸纳世俗知识的优点,放下成见,有远见,善用人才,还有我发现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极强。这是我要不断学习的,这不也是神要我们学习的吗?祂命令亚伯兰【离开】的不只是可见的家乡、国家与家人,也包括所看不见的价值观。换句话说是要他拓展自己的心灵,然后才能接纳新的东西。心灵的框框若是狭隘的,神要如何把新的东西放进去?从旧的框框进到新的框枢,那个过程岂不是要许多的反省与【放下】?

王牧师

1.8.02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晦涩


要把雅各的“二妻二妾”之间的情绪化斗争,甚至用违背神心意的手段——为雅各纳妾、愚昧的言语、争宠、诠释为神直接的参于,是极不协调与风马牛不相及的。上帝怎么可能容许不合法的妾怀孕生子?怎么能容许人的私欲逐渐膨胀之下还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这岂不是让人更堕落?讲道的困难就在此,就是在一个神并未被提及的情况下,或在一个人未察觉祂存在的地方,提到上帝的作为。就在那艰涩隐晦的地方指出祂的意志和人的意志相互交错的参于事件的发生,是要用极细腻的心灵与耐心去品尝。因此圣经向来就不是“使用”的真理,而是“活出来”的真理。

我们自小都被训练成要生存就要解决问题的真理之上,因此我们都很习惯地活在一个崇拜能解释并解决问题的专家;因此各种问题都有固定的专家。吊诡的是,专家愈多我们的问题不减反增。其实,待解决问题的生活是被简化的生命,它把生命中的晦涩、奥秘,全否定掉,并把人类的存在缩减成可被管理、修理与控制的。圣经一致的立场:【生活与生命并不是待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份深不可测的礼物。】——Gabriel Marcel

若牧师全天候的工作是有效地处理与解决各种奇难杂症:委员会问题、情绪问题、拟出新计划、发展更好的管理程序等,其实牧养工作早已遭到破坏。牧师首要之务是在艰涩难懂、充满吊诡与混乱之中阐明神的恩典,甚至唤醒大家留意平凡中有上帝的足迹,提醒人理解:没有上帝的生活,真实的人性就很模糊了,因为上帝重视生命与生活中的晦涩部分。

王牧师

18/06/2003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是结束也是开始


创世记的作者要如何结束上帝与人的故事?他用特大镜头来记述稚各与约瑟的死亡,那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束。上一代的死亡才能让下一代开展崭新的一页,因此他们的死亡并不是对上帝的应许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终止祂祝福万邦万民的计划:死亡是结束也是开始,死亡并没有结束一切的力量。耐心等一会儿吧,你就会发现创世记是以两位族长的死亡落幕,接下去的出埃及记故事却以诞生开始。

用了相当长与久的时间在阐释创世记,自已也逐渐被它所阐释。它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的生命轻易地从特定的时空中抽出来,转移到故事人物的处境。就在那儿,神用那人所经历的生活素材:生孩子、配偶、怀疑、财产、人际互动、死亡,祂就在那人真实(有血有肉)的存在中找到他,与他建立交心的关系(无论那人多好多坏)。祂就是愿意花时间来等待,等待人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学习用更丰富的视角来认识祂与品尝生命。祂也在那儿用人的故事成为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经历自己在此时此地的各种生活素材。就在那看起来不可能的地方看见恩典运行在其间;就在生命的点点滴滴中与祂建立交心的关系。当每一位族长的故事结束时,岂不是在读者身上是一个开始。神如何在他们身上所施行的救赎故事,并没有因他们生命的完结而结束,反而是邀请我们去活出自己独特的救赎故事。

No matter what we do, we continue to be part of everything God is doing. Nobody can drop out-there's no place to drop out to.】——Eugene Peterson,

救恩的故事由一代结束演译,将由另一代开展活出来。是结束也是开始。

【当神人关系被套入一个预设的方程式中,就很容易把信仰瘦化为夫子之道的教条。】——吴思远

王牧师

15/05/2003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神在找什么?


读到创25章,亚伯拉罕开始隐退,他凭着信心送走所有其他儿子((256),确保祝福转移到以撒身上。在神的计划里,以撒开始站立在舞台上,取代亚伯拉罕。在这过渡时期,作为长者,要放下的都要放下,让神的祝福一代接一代继续成长扩长,在这一点上,亚伯拉罕做到了。在与神同行的历程里,他学到放开胸怀,放眼看更远的方向,以至不让自己成为上帝祝福别人的拦阻。

回头一望,缅怀亚伯拉罕的一生,并不是那么事事如意,他可以称为旧约圣经第一个体脸对神失望的典型人物。虽然经验过神迹,在神的应许之后,是神长期的沉默。有了儿子,突然神成为他最可怕的敌人。神似乎故意在耍他,为何要逼他步了绝境才肯罢休?祂究竟想在他身上找到什么?又要拦阻他获得什么?是否要他学到:没有理由相信的时候还相信神;就是困境没有消失,还确信神的爱?是否样样都有时,才能说明神的爱?

看一看以撒和利百加,苦苦等了20年,有了孩子,却又面对种种的苦境。上帝要藉着这些人提醒我们:一个蒙上帝赐福的人或爱上帝的人就会蒙福:一生如意、一帆风顺、凡事顺利、身体健康,反而是相反的。因为祂知道:需要愈多,苦难也会愈多,只有祂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助于我们寻索丰盛的生命。

神在找的是信心,只有信心是人类对神表达爱的最好方法

王牧师

Saturday, December 12, 2009

生命的解画人





绽放着绚烂的向日葵花朵,将逐渐地失去傲人的光彩,生气盎然的美景奇观将被凄苦凋零所取代,若说它的生命可以画上句点,还嫌早呢。它默默地把最后最后的生命完全地注入在花子宫里的未来希望——花胚胎。表面看起来它的生命将不会有任何的可能了,但实际上它把所有的可能都化成粒粒极不起眼的种子,让下下几代去见证生命的韧度与广度,当然,也不忘记给予人感官上享受的使命代代相传。因此,它并不是「完」了,而是「完成」了。

在家庭里父母应该是有希望又有爱的生命解画人。儿女由上帝交托下来,只交给父母,最终的目的,就是只有他们能把子女的优质引出来。不但如此,只有父母能引导儿女明白他们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应朝向怎样的将来前进。他们若找不到自己能信任的解画人,就很轻易地跟着大队走,毫无目的地生活下去。若父母亲看不到子女生命中的种种希望与可能,子女要知何去理解他们的现况与未来?

在一个只歌颂成功而少接纳失败的社会,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爸妈的爱与接纳是无条件的。我们的爱不是由成绩表来定规的——要不断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不忘记给孩子搂抱,上学前一句鼓励的话或祝福祷告,与睡觉前在脸上亲一亲,这些都是子女能明白,又铭记不忘的爱的动作。有一天他们离家了,或我们的离去,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深深地被爱惜过——这种被爱惜感是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有效保证。

我把眼睛从书桌移向窗外的向日葵,它们似乎在提醒我:「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每个人的灵魂比整个人类历史,连同其中的帝国、战争、革命与文化兴衰,有更多的意义与价值。」(Nicholas Berdyaer)

王牧师

07/05/2003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甘苦交织的滋味


你会如何解读约瑟的故事?在全球都笼罩在非典型肺炎的恐慌中,再加上生灵涂灰的战争,看来生命会愈来愈沉重;战争与疫病会不断地嘲弄着日光之下的每一个人。我们又如何用约瑟的故事来为当前发生的事给予解释?

当约瑟与十位兄弟碰面时,为何故意把自己的身份隐藏?为何要扮演上帝去试验哥哥(试验贯穿大半情节),是变相的报复?还是嘲弄他们过去的无知?但整个故事所呈现的是,他宽恕哥哥们多过于报复;是参与者多过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为了更能掌握约瑟的故事,我们不能没有希伯来人对故事理解的角度。他们是从历史(故事)来了解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存在是混合着神的旨意和人的自由意志,所以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无论出于信心或不信、邪恶或正直、顺服或悖逆,都具有意义。因为每一天所发生的事并非无中生有,故事中的每件事都有一个重点,没有一件事是脱离「故事的情节」。既然如此,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连上帝也是参与者),没有一个人可以置之度外的做个旁观者,这也包括约瑟的故事。整体故事的发展,他并非主导一切让事件按他的意思发展,他同样参与其间的去把仇恨化为祝福,主动饶恕他们,也没有刑罚他们,把他们的错当作是上帝的工作。甚至也承担「试验」过程的复杂的情绪反应。

「上帝固然是事件发生的主导者,但祂不勉强事件的步调;祂容许事情发生,但不直接干预;透过人的行动达成祂终极的目标,而不把行动加予人或直接管理掌控。」(Harrison E.F)为的是让人有机会参与故事的发展,而不轻易产生超然感或优越感。肺炎与战争并不是「别人的事」,它们是你我共同的苦难。趁着受难周的来临,少一点去分析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或者批评卫生部掩盖病患的数据,用多一点时间去祷告,以增加对苦难承担的力量,多一点空间来感同身受。



【受苦不单是受造者离弃神的证明,也是生命存在之深度的证明。】——Nicolas Berdyaer



王牧师

09/04/2003

Monday, December 7, 2009

死亡


这几天的生活,死亡意识很浓厚地笼罩着,因着林鸯姐妹溘然而逝,就连续预备三篇有关死亡的道;不只是应付追思礼拜的需要,更是让自己去“感觉”它那冰冷、决绝、神秘和不可知的恐怖,甚至学习用不同的视角来检视它。

死亡本来就不是创造主所设计的,它更不是创造时的原意,完全是人选择与神隔绝的后果。因此我们从此以后就活在生与死的接壤境地,一种活在边陲境界的存在。死亡就是一个减号,要把一切有生命的和存在的衰减成零。死亡与生存是一体两面的,如何为死亡做准备,岂不是人生存就应关注的事?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对它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的,这反映了什么?没有好好地去面对死亡,是否就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活过?「只有那些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好生存的人。」(钟仁溥医生语)也因此:「活得好的人不会怕死,也不会死得凄惨。」(Kubler Ross)

整本圣经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活得好、如何做好准备面对死亡的教科书。我提出两点:1. 爱上帝。与神建立契合的关系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任务,也是爱上帝最具体的表现。当今世界研究死亡最出名的精神科医生Dr. Kubler Ross指出;「我接触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死得痛苦的乃是那些不冷不热、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相反的,那些真心相信和爱上帝的人却死得最安详。」2. 爱人。我们要爱别人,尤其是家人。参与爱的生活并深爱着最亲密的人,这是人生存最大的报酬。当我们爱别人时,就是采取行动,做一些对对方有益的事。比如,接纳人的过错,宽恕人,鼓励人,使人活着有希望。

「死亡告诉我们,生命其实就是一种选择。」

王牧师

19/02/2003

Wednesday, December 2, 2009

心灵的搏动


我们的社会是「议论文社会」多于「抒情文社会」,人人只懂得去议论、去分析、去批判,却很少从抒情的角度去观赏和欣赏,结果今天我们的心灵变得枯渴和乏味。(吴思远<心灵笔记>)

人与动物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人拥有心灵的世界,它拥有极强的感应力。按法国诗人Paul Valery (18711945)所说:“心灵的任务在创造未来”。人的生命本身就应是丰实的,它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创未来,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当人与自己心灵脱节时,是否也让他与外界隔绝?那是肯定的。因此,人就容易处在「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人活在这一刻却想着前一刻或下一刻的事情,但总是无法活在当下的处境。一个人常常心不在焉,他又如何察觉神的同在?当我们恒久地忽略心灵的指引,我们只能很乏味地重复旧务,或不断地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我们本身的生命就失去了深邃的感悟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常活在烦闷和自觉无用也无意义的处境中。

上帝的心意是要人活得有人性、有血有肉,不活在假像里或是如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也难怪创世记的作者不断告诉我们,恒常地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才能轻易地让人有更人性的活着,也因此,离开了祂,人心灵的建构将无基础可言,人就趋向不真实、虚伪与肤浅。换句话说,人没有了上帝就没有建立心灵的动力,接下去就是很没有尊严地活下去。

王牧师

Sri Aman

04/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