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僵局(二)


大卫与押沙龙之间前后五年欲断还连的矛盾关系,终于藉着大卫一个亲吻作为了结(撒下1433)。或许大卫当时所处的立场可能是介于政治压力和个人的感情之中,但,无论什么因素,押沙龙感受到的是:他被父亲拒绝了。终于在押沙龙主动地「争取」之下(撒下142832),才获得「君王」(留意“王就与押沙龙亲嘴”〈撒下1433下〉)的接纳与宽恕。父子之间复合的过程不知有多艰难,充满了代价苦楚。细读时,心头还会隐隐作痛。

前嫌是否已冰释,那还得待下回去揭晓了。但是,那极简短的描述,却意味深长。大卫与久已失落的儿子亲嘴,两个人之间没有对话,仅有的亲嘴又能化解什么呢?可能叙事者并不期望读者对俩父子的复合抱太大的期盼,以为罪恶的骨牌效应,终于在此被终止了。

叙事者并没有用很「家长式」的口吻或「说教式」的方式呈现罪性的破坏力,他只是让故事中的主角,在完整与没有、善与恶之间徘徊挣扎,在时而委协、时而委曲求存中作选择。就是做了错误选择,罪行的代价会「很忠心」地死死纠缠——罪的惩罚就是更多的罪。罪滋养罪,在大卫的家庭里再明显不过了:他玛的玷辱导致暗嫩被杀害,然后造成大卫心硬。大卫又用不可宽怒的心态来回应押沙龙的罪行。为了令押沙龙消失,大卫避开他。大卫因押沙龙的罪失去儿子暗嫩;大卫因为他自己的罪失去了儿子押沙尤。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以及大卫与押沙龙关系的僵化,此时大卫的生命已被罪恶改变了。

整段故事上帝虽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叙事者似乎没有忘了提醒读者,大卫与儿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显明祂在背后作护理的工作,因为参与这场戏剧的人都是自由远择自己的行动,但上帝的工作却藉此完成。

王牧师

21/11/2005

僵局(一)


两位儿子那狂野不羁、难以驾驭的邪恶,致使大卫久久无法从伤痛中恢复过来。一波未平,另一波兄弟之间残杀的打击更细更深地蚕食着他的心灵,难怪押沙龙逃亡在外祖父处,前后三年,大卫竟没有进一步采取任何的行动(撒下1334-38)

叙事者用了极暖昧不明的叙事技巧,若隐若现地开凿出大卫心灵深处兼具两种互相冲突的矛盾情感(ambivalent)。他很有技巧地用「经济」的手法,一句「无可奉告」、模棱两可的语意:「切切想念」(留意不同译本与注译书的翻译),充分表达了大卫卡在爱/宽怒与公义/审判之间,也在王/父亲两个角色之间拉扯着、久久无法协调。无形中,叙事者也在尝试缔造一个开放空间,让读者能够窥见或想象作者也被卡在大卫心灵深处中的不确定、犹豫,千头万绪之中。如此别具风格的叙事手法,难道读者还可以置身度外,且客观地看待大卫此时的人性挣扎吗?

正当大卫处在僵局,不知如何进一步行动时,约押藉一位无名的提歌亚妇女的协助,尝试介入处在僵局中的大卫,让他为自己做选择。他很有技巧地先讲个假编有关自己两位儿子互相残杀的故事,此惨局导致她陷在唯一留下的儿子(凶手)将面对以血还血的苦况(撒下14:6-7)。唯一的儿子若在深严而无宽容的法律下被制栽,她仅有的希望将灭绝。其实,她的困境正反映出大卫左右为难的矛盾。换句话说,只要大卫迭择放下君王治法如山的尊严,用为人父宽容的心肠接纳押沙龙,他将会得回一位已「死」去的儿子。问题是,一位已被儿子的邪恶所「处死」的父亲,谁能使他活过来?

三年的僵局似乎被打破了。大卫终于放下君王的尊严,押沙龙获准回来(撒下1421)。耐人寻味的是,大卫却拒绝接见儿子 (1424)。大卫对押沙龙的宽容是冷漠的,两年之久父子未曾见面,大卫仍坚持因暗嫩的死而有的苦毒;在大卫眼中,押沙龙是「凶手」,不是儿子。也许,大卫把儿子隔离两年,是对押沙龙的惩罚,使他知道对自己所犯的大罪负全责。不管大卫用什么的理由来解释他的立场,明显的是,在他内心深处,他很难完全地饶恕押沙龙。(待续)

王牧师

10/11/2005

遗落的角度


大卫万万想不到两件家庭悲剧,都是儿子欺骗父亲,把大卫卷入他们邪恶的动机里。大卫只有眼巴巴的让悲剧在自己允许之下发生。或许,任何暴力行为,都会挑起所有人最原始和最不能控制的情绪,根本没有人能阻止它将引发的后果。有了第一次的暴力行为(大卫长子——暗嫩强奸同父异母的妹妹——他玛),加上作为父亲的大卫,家中发生如此严重的事件(撒下13122),他仅是「甚发怒」,并没有进一步做些什么;可能是出于溺爱长子或自己的罪行,减弱了他在家中的道德权威,导致怀恨两年之久的押沙龙,在皇室里制造另一波的暴行——残杀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撒下132829)。

押沙龙用两年的时间筹划谋杀暗嫩,其背后的动机相信并非那么单纯。留意古抄本用附加子句来形容他所设的宴会:「押沙龙摆设的筵席,如同王的筵席。」(参吕译、现中、JBNEB等的翻译)。这极可能在讽刺押沙龙正以非常手段谋取别人的承认:他在王位继承上仅排在暗嫩之后。为妹妹洗清名声的背后还有政治意图。

刹那间,大卫丧失了两位儿子。叙事者用了相当累赘的方式重复三次说道押沙龙「逃了」(撒下3 34,3738)。这是否在强烈表达押沙龙的流亡,也等于是「死」了。此时的大卫悲痛欲绝(撒下133631),死亡与悲恸紧紧地交织一块面对儿子的丧失,语言已失效,大卫的软弱与有限性昭然若揭。

我们都会很自然地爱用「看戏」的心态来看人犯罪后所造成的后果,然后幸灾乐祸地用道德观念来大力抨击犯罪者罪有应得。如果我们用此心态来解读大卫的故事,只会促成我们变得愈来愈像宗教家,心思愈来愈僵化。

我们能不能从一个更有「人性」的角度来解读大卫的苦痛?苦痛有时并不全是命运的安排,也不全是一种死板的道德惩罚。上帝从没有让生命停止说故事,生命也从来都不是固定的状态,它是流动进行式的。因着叙说与聆听,生命故事里的苦痛、爱与恨、善与恶,因而有了意义。

王牧师

07/11/2005

为伤痛命名


大卫的罪行为自己烙下深远的影响,那代价可以说是如影随形般地摆脱不了,但那并非是不可逆转的结局。上帝的宽恕(撒下1213),以及所罗门的出生(撒下121425)决定性地指出:即使在邪恶的深渊里,在上帝那里还有全新的开始!就是在生命愁云惨雾之中还投下一抹不屈不挠的期盼。但是,罪行的代价不会随着上帝的宽恕而消失,他与家人都必须一起背负着沉重的代价。撒母记下13章记载了大卫儿女之间的乱伦关系,也为他的未来投下阴影……

正如先知拿单(上帝)所说的,上帝对大卫的刑罚将会公开的,一切由他玛被同父异母的暗嫩性强暴开始,一连串无法控制的家庭悲剧如骨牌效应般的发生(撒下13122)。暗嫩所作所为也是绕着权力、情欲、暴力而运转,重演大卫用残暴手段的类似情节,只是施暴者与受害者却是大卫自己的亲骨肉。我们不难想

像,暗嫩的行为带给他父亲不知有多深的打击与沮丧。奈何,大卫已在色情与暴力方面已经「教会」了他的儿子;他阻止不了儿子「照抄」的自由,他已丧失了道德权威。

无可否认,暗嫩邪恶的行为固然是上帝给予大卫部分的刑罚,但我们不明白,难道上帝没有别的选择来刑罚大卫?为何在众多暴行之下而受害的人又多加一位他玛?叙事者与上帝似乎对以上的问题只有沉默。祂的不语,并非认同任何的暴行。撒下1319深刻地刻画着他玛的伤痛。此伤痛每一分都深深地刺痛着她,她的凄凉处境如服丧一般,丧失了一切。

我们都习惯性地把别人的伤痛笼统化,别人的伤痛愈没重量愈好,我们就可以摆脱任何盛载的责任。但, 上帝似乎是藉他玛的处境来为伤痛命名,给伤痛定位,让它更尖锐化地处在人性中显著的位置。上帝为他玛的伤痛命名,也是邀请我们全心地为人性中的残暴与愚昧哀哭,面对它们, 我们是那么地无能为力。

也许,面对他玛的伤痛,也是一种摇撼与唤醒!

王牧师

03/11/2005

你就是那人


「当别人犯了罪,你吓一跳;等你自己犯了罪,却觉得再自然也不过了。」(Elspeth Huxley) 非常有洞见的一句话,也非常贴切地描述当大卫王听完先知拿单讲完一则故事后即刻的反应。当大卫用尽无情的权术,蛮横地侵占别人妻,又借刀杀人后,上帝决定介入,差派拿单当面讲了一个富人与穷人的故事(参撒下121-4)。他非常巧妙地把富人的卑鄙行为与大卫的罪行并列,两者都是拥有很多,反而不知足,还蛮横地把别人唯一心爱的母羊羔/妻子霸占。可笑的是,大为即刻宣判富人死刑。他不知道对别人的判决正确无误地适合于自己。「大卫以为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只是富人与他那卑鄙的行为。他以为是在宣判别人的罪行;讽刺的是那却完全在宣判自己。」(Fokkleman, Narrative Art & Poetry in Samuel, p.77)

「你就是那人!」(撒下127上)何等尖锐的一句判语。拿单不顾情面地宣读了上帝对大卫的判语,那是极可怕的一刻。大卫在毫无遮掩之下,全由上帝的话剖开他人性中最隐密、黑暗的一面,逼使他正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大卫现在处于福音的焦点上,他放弃宗教一般性的道德规条,批评别人生活的好坏,再也不能道貌岸然地如上帝一样掌控大局,权力再也不能免疫于上帝决定性的判决。此时此刻,大为再也不能抗拒忏悔、抵赖、怪罪、圆场或者是情愿做些什么来换取赦免。至终他只能认清并体悟他在上帝面前的地位,是个罪人,一个有麻烦、需要被拯救且需要上帝的人。

会不会常作教导工作的人(那会是牧师、教师……),当年纪愈长,地位愈高,尊严愈重,愈被人敬重,甚至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再加增的时候,很轻易地以权威自居,逐渐使自己变得愈来愈像宗教家或道德家,常常把生命或上帝的道变成一个模糊、笼统,甚至摸不着边际的道德资料。面对别人的恶行时,全是一套为别人而讲的道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多知道一点,比别人优越,很快就没有了为自己生命作深刻反省的空间。我们会愈不注视上帝,甚至渐渐失去人性。

王牧师

27/10/2005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阴暗面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正如权力对任何人都一样,它能带来很多的贡献,但也能摧毁一个人。从撒下11章开始,大卫的生命产生极大的转折:由公众人物转向个人心灵深处,从强权在握转向不堪一击,由权威是份礼物演变成夺取者。大卫当初用权力造福百姓,甚至放弃权力,忠诚地接纳米非波设。此时的大卫,权力对他来说只是满足私欲的工具。

大卫因一时的恶念,没有计算为所欲为所带来的代价,竟演变成性暴力的施暴者,罪怀了「胎」,就「生」出一系列的阴谋;从转嫁遮掩罪行,到牵连甚大的阴谋杀害(参撒下11章),他全然屈服于罪的威力之下。岂不知,大部分的罪行,都由一念之间的邪念而陷落在料想不到的罪恶深渊中。无论是谁,当处于高涨自主能力的状态时,谁还会想到后果?为何当人处于权力的高峰、事业的巅峰、受众人欣羡时,很难免除妄想自己的权力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一切灾害?

叙事者在记述大卫的罪行时,用了许多讽刺(讥讽),以及情节上与角色反应上暧昧性的手法,来凸显人性阴暗面的荒谬与愚昧,并揭开权力背后的虚妄安全感与不堪一击、尴尬真实的一面。当然,叙事者也用相当沉重的笔触,邀请我们驻留于一位真实生命的脆弱,以对自己人性中的阴暗面作深刻的反省,让我们生命中的阴暗面可被承载、洗涤与启迪。

我们若用八卦的心态来解读大卫在皇室里的陋闻,然后用事不关己的心态与道德家的情操去裁决、判断,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完全扭曲作者的意愿,那只会「扩充」我们的优越感,「造就」更多冷漠的不可一世。面对大卫人性中的阴暗面,太快与太早跳到应用,实在是藐视圣经,也轻看研读圣经应有的操练和严谨,甚至简化了生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那更是贬低生命应有的尊荣。

读完大卫人性的阴暗面,并未完结,他将在我们人性中的阴暗面回荡着,也在最深沉黑暗之处,瞥见上帝忠诚的爱在其间穿透与荡漾。

王牧师

19/10/2005

忠诚


时移势易,大卫由边缘人物转化为全国重心人物,居于权力的高峰(参撒下五章)。多年来都过着逃难的生活,如今大权在握,生命起了巨变,大卫会不会为所欲为,变成另一个扫罗王?可能开始时不会,以后就很难说了——我们一开始时总是循规蹈矩,有颗诚实的心,可是,久而久之就逐渐腐化、腐败了。当然叙事者并不期望读者以预先「料中」大卫未来的命运而沾沾自喜,把自己置身度外地淡化或模糊了看待自己生命状况的视线。

正当拥有最高权力时,大卫所作的跟其他君王没两样:建土封疆、平定天下、稳固自己的王位、设立京城。相当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大卫权力正稳固时,他并不追求更多的控制、玩弄权术,反而是慷慨地去爱一位残废的米非波设——约拿单的儿子。在权力与忠诚之间,根本没有人会强逼大卫去持守过去与约拿单所立下的陈旧誓约(参撒上 20:14-15 42);相反的,一位新上任的君王把前王朝中所有的成员剪除,以绝后患,并确保不会有威胁他政权的人存在,这才合乎常理。但,大卫为了坚守那一份坚定不移、真诚的盟约,在权力与忠诚之间,容许忠诚在他的生命中占一席位,而不是权势。如此坚定的爱,要行出来是极其困难的,但却是绝对必需的,因为人若缺少它,虽一息尚存,却已失去生命的光辉。

在一个强调自我和竞争的商业社会里,每个人都争出位地尽显自主的心态。此类人与人见面就开始衡量对方是否有利用价值,计算对方对他们会有什么好处;或者把对方分门别类,不把对方当人看待,对待他人就像处理事务一般地磨损人们所有的人性;人与人之间已没有相辅相承的关系,只有利益效用的考量。大卫对待米非波设的故事却颠覆了常规——在一场艰巨悲壮的挣扎中,选择较少人走的路;肯定的是,它对大卫的生命造成了所有的不同。

王牧师

13/10/2005

完美


叙事者不断证明,大卫步上王位并不是用暴力获取的。他曾有两次机会可以杀死扫罗王,以快速的手段获得政权,但他全放弃了(参撒上24, 26章)。后来一位亚玛力少年人,编制一个谎言,说扫罗王是他杀的,以为可以取悦大卫,以让大卫可以毫无拦阻之下获得政权(撒下1章)。甚至,后来伊施波设的两位军长,昧于大局,以为可以杀旧主以取得大卫的赏识,结果是死亡成为他们的「酬劳」(撒下4章)。大卫知道,绕过不完美的部分,以快速的手段获取政权,是昧于上帝的心意与作为。他知道谁牢牢地控制着大局。

当政权呈悬空时,原只是配角的押尼珥与约押成了故事的焦点,他们对上帝的作为不够耐心,自以为是的自作主张:押尼珥谨慎地用政治手腕把11支派转献给大卫(撒下3: 12);而约押只想用最实际的方法把他认为是大卫的对头除掉。他们都以为可以迅速地用暴力与权力把两家不和的难题解决掉。但,他们的插手并没有带来圆满的结果,反而带来毁灭,且延长了两家合一的时日。

上帝不在完美的处境中堆砌祂的救赎,乃在各种政治角力拉扯中、权力斗争、政治上的利害关系、宗教暴力等等不完美之中孕育新生命。生命中的经历要求过于完美,是因为上帝不被重视、爱不被重视之故。我们很容易以当下的一切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其实,「生命的精髓之处多出自于人的渴望与不被满足之间;梦想与实现的差距、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张力,正是生命迸发精彩之处,也是我们的创作力、寻求上帝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一(Gerald May,The Re-awakening

王牧师

06/10/2005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乱绪


随着扫罗王和约拿单的阵亡,按故事情节合理的发展,大卫应该顺理成章步上王位,治理以色列国。但真实的情形并非如此简单,悬空的王位不怕没人坐,只怕会有玩弄权术的小人乘机夺位,把本已呈混乱的局势增添更多意向不明的纷乱。当国家处在危急或政权出现真空状态时,军队出来控制大局,这是常发生的。押尼珥乃扫罗的元帅,他把扫罗唯一的儿子伊施波设立为王,表面看起来是很明智的决定,背后却另有政治目的(参撒上289, 367)

押尼珥的安排显然也引起北方11个支派的支持(撒下2910),但唯独南方的犹大支派心却归向大卫,在希伯仑拥立他为单一支派的「王」(撒下24)。一国二王?两个王朝必不相容,自然引发记载在21232的内战。本来只是分胜负的比赛,竟一发不可收拾,演变成互相残杀的血战,也展开了南北王朝残暴血战的序幕。那天死亡的人数是:扫罗家360人,大卫家20人。大卫可能都不会意料到整个局势会演变成那么负面。

回顾大卫历经大约10年流亡的生涯,漂流旷野,看尽人性中的阴险与美善。经过多年的等待、挣扎、试炼与煎熬,「苦尽」以后应该是「甘来」。我们都会有如此的奢想:患病多年得以痊愈;孤独多年,进入婚姻排遣孤独;艰苦工作多年得以退休,美好的日子在等待着我们。可是,出乎意料的,大卫还来不及喘一口气,眼前所见尽是分崩离析——王国分裂!

上帝很重视人生经历中各种负面经验的正面意义,祂不断地用大卫的生命历程中种种的负面经历来唤醒我们的宗教幻想:只要圣灵充满,什么奇难杂症,都可以被驯服下来,甚至消除支离破碎的生命;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以为有上帝的祝福就等于有了护身符。当上帝用生命中全部的难处:童年的伤痛、疾病与受伤、穷苦的日子、错误的选择、破裂的关系,来编织一个完整的生命故事,我们竟要求祂解决我们生命中所有的难题,等于把祂贬为被消费的上帝。

王牧师

29/09/2005

失落


早安!

生命中会有许多的失落,只要我们一天活着,都会面对以下的现实:

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短暂的

2.事业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3. 挫折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无论失落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失落时当然是件不愉快的事,我深信失落是活着的证据。只要活着,失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常以为只要面对失落时,神若能把我们所失去的给回我们,我们就说神很爱我们。我们很难接受长久性的失落,在那种处境要把它与神的爱连在一起,是件挺困难的事。像亚伯兰无子的失落。等了十年,还是面对失落的煎熬,为何上帝要施延时间,难到祂不知人都缺少耐性,时间拖得愈长,给人增添更多的试诱,愈会想寻找出路给自己解脱?我也给这问题折腾了一段对日,神给人失落,为何有时没有期限?反而快乐的事很快就终结了,想这一次我大哥的婚礼,非常戏剧式的爱情故事,以童话故事式的婚礼做为句点,那快乐的场面在一两小时内终结。要我们去品尝快乐事个中的情趣与美妙,还挺容易,但要在失落哀伤中去品尝它的种种,那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

这次回乡看到爸爸面临健康的失落,长久以来我不知要如何去安慰他。我很想告诉他:失去就是要我们慢下来,无论喜欢与否,也得花一段时间停留在此处,学习戒掉急于解决问题的习惯,让有己悬在半空中,品尝失落的每一环节,让失落成为另一种诉说上帝爱的管道,也容许上帝用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方式向我们表达爱。容许祂用祂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祂对我们的爱,岂不是人在失落中重新学习的功课?我不知爸爸可以听明白吗?就是明白了,他做得到吗?

得与失是生活的常态,若经历得,也会经历失,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只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罢了。

王牧师13. 9. 02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纠缠


扫罗的生命随着撒母耳记上的结束而画上句号(撒上31 章)。回顾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却被上帝选中,膏立为以色列人第一位君王,因而风光一时。虽集上帝恩宠于一身,但并不保证他就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一样必须面对生命经历中的每一份挣扎、矛盾与张力,跟大卫没有两样。随后,因随意对待上帝的心意(撒上15章),被上帝所厌弃,另膏立了大卫。叙事者并没有交待,为何上帝没有一了百了地废弃扫罗的王位。是为大卫制造一个「麻烦」?当知道自己被大卫取代时,扫罗就落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无法自拔,至终走上自毁的不归路。或许扫罗的自杀乃对自己一生的命运向上帝做出最后的拷问:是上帝摒弃他?抑或他自己摒弃自己?

撒母耳记是一部结合神学与文学高度发展的艺术作品。叙事者似乎经常故意避免调和叙事内容明显矛盾之处,例如,David Gunn 所提出相当批判性的疑问:「扫罗的喜怒无常,他的怨恨、嫉妒与暴力,全部是耶和华透过恶魔刻意诱发的……「恶魔」明显指出上帝怎样操纵扫罗。他的悲剧是上帝一手造成的,还是自己应负上些责任呢?」(参David Gunn, The Fate of King Saul, pg.129) 可能两者参半。但叙事者那儿没有简便的答案。而且,「叙事者并没有满足我们所预期的,为他所写的角色中的人格或动机,做出分析与评价,以方便我们应用。取而代之的是,邀请我们各别地认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领我们沉思复杂微妙的动机与人性的矛盾……经常突出其复杂的个性,因为那是真实人性境遇中,人必须作出真诚的回应:或遇见神或忽略祂,或回应祂或拒绝祂。」(参Robert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pg 189)

故然,扫罗的一生引起我们的同情与深思,因为他的脆弱无常使我们想起自己也是这样。但令我们更惊叹的是:上帝竟然有那么持久的耐心与扫罗的失败纠缠在一起!

王牧师

07.09 .05

顺应


叙事者用哀而不伤的笔触写下扫罗的结局(撒上31章),但大卫对扫罗的死讯随之而来的反应,却令人震惊。过去一直活在扫罗用仇恨所操控的世界中,受尽困苦、落魄、恐惧……的苦头,大卫听到仇人的死讯,竟不是欢庆,而是陷在极度哀伤中(撒下112),甚至为扫罗与约拿单作首挽歌,以全然面对沉重的打击。那样一个似乎「脱序」的叙事手法,没有预先设定的叙事流程,让我们感受到哀伤的冷酷与强硬,对它无法视而不见,也无法转移我们的视线——哀伤没有了距离感。整个气氛被凝重的「哀而很伤」包围着。

无论我们是否赞同与喜欢,活着就是顺应。叙事者没有用平淡或「远距离」观望的角度叙述大卫的哀伤,没有随意地对待大卫当下不受欢迎的哀伤情感,为的是邀请我们进入哀伤,去顺应它在我们生命中所能创造出的意义。

当我们面临死亡、失落、哀伤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我们自然而然地不会去把它改头换面,或轻而易举地绕过它。它会非常强硬地让你毫无选择的余地,必须按它的真正面目适应它所带来的不舒服,以让它中断我们习以为常的「凡是要控制」的本性,并全然相信上帝会在我们生命中作一件或没有经过折磨和折腾,就不可能经验到的价值。

也许,不是每件苦痛的事都能看见当下的好处,只有顺应地溶在其间,或许会为我们增添多一个角度瞥见上帝的美善。

当和船同方向的风吹起,

船就航向东,也能向西。

决定船行进的路线,

不是强风,而是帆的方向。

John Berryman

王牧师

乍现


虽然两次公然地留下扫罗的命,宽容大量的饶恕并不能息灭扫罗的仇恨。大卫受不了被追捕的煎熬,他对扫罗已失去信任。在百般无奈之下,再次投奔以色列人的宿敌——非利士人亚吉王。为了委屈求存,竟然用不太光明的手段取得亚吉王的信任(撒上27810)——抢劫南地的敌对民族的财物以供日常所需。所以大卫投靠并和非利士人结盟,实际上是以自己在以色列人中的政治前途作赌注。不过历史却证明,大卫靠着他灵活的手腕,加上大胆冒险的行动,促成他在犹大支派中获取更多的政治筹码。

令人纳罕的是,为何叙事者对大卫在洗革拉((Ziklag)不太[光明正大」的行为粗犷、狡猾、作起事来豪不留情的领袖、投机取巧,不给予任何的评语,只是如实报导。对我们已习惯用道德化来评价一个人的荣辱,以为用刻板是非黑白就可以把人分得一清二楚,读到洗革拉事件的大卫时,我们会很难堪与失望,因为「罐头式」的讲章无法制造出来。

解读圣经带来致命伤、扼杀生命成长的两大进路:道德化与世俗化。前者背后的立场是人的表现,在所有的情况下黑白界限清楚。后者的立场是:人的成败全靠运气与手段高明不高明,上帝被「滤掉」。两个进路都把焦点放在人的表现上,上帝只不过是点缀品。难怪我们的「属灵传统」重抽象大于道理与表现,不重生命细节,形成我们粗略处理上帝恩典于日常生活之内,以为可以用忙乱来拼凑一个整全有致与有意义的生命。

叙事者所在意的是:上帝的救赎是大卫生命中隐藏的主题,而不是大卫卑劣的道德或聪明才智。因为人生并非单是我们发言的讲台。生命中任何细微转折的脉络里,上帝决定性的作为:一次否极泰来、一个转机、一次拯救、一次的医治,在不明显之处乍现。人生起伏紊乱之间,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往往是上帝工作最深刻的时侯!

王牧师

01.09.05

不改初衷


撒母耳在以色列历史上传统的灵恩领袖制与君王制交替时期,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清楚知道百姓要求立王是个愚昧的选择,因他们背地里早已拒绝耶和华做他们的王。他也很清楚传统制的领袖与新的领袖制,两个角色之间必然产生潜在的冲突,但他内心深明那个角色应该优先,先知或祭司既是上帝的代言人,「应常提醒君王在所有领域上顺服上帝,并且继续指责君王公然不受约束地滥权」(W. J. Dumbrell Covenant & Creation .pg. 138母耳在临别的讲道(撒上十二章)算是立王的宪章,为列王时期的君王信仰,奠下稳固的根基。

不只如此,撒母耳还直指明,在以色列中作王,跟在周遭国家中作王是截然不同的,先知的声音虽微弱,但对君王的兴衰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扫罗根本不重视此优先,怨恨撒母耳的「干预」,两次与他冲突。过后膏立了大卫,撒上十五章之后,撒母耳从历史的舞台隐退,转而发展以色列中不可忽视的先知运动,这些先知成为以后以色列人信仰的守护者。

我们都以为撒母耳的去逝(撒上251)使那一股坚定不移先知的声音从此跟他一起消失,那知,他在撒上28章却以「鬼魂」的身份出现,不改初衷并以坚定的声音说出扫罗王最后的结局。撒母耳的一生可以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来作为注脚。(全诗含意:梅花凋零了,落进泥中,被车轮马蹄践踏成灰尘,空气中那股梅花芳香的气味却仍然长长久久地留存着。)

撒母耳的一生就像是上帝的声音,在现实中被摧折、被销磨,但却还坚持着不可改变的初衷,保持住从未妥协的风骨,使它依然在人性的浮光掠影的黑暗中,画出一道彩虹。

王牧师

24/08/200

Sunday, November 7, 2010

承受


拿八事件在大卫故事的大叙事中,算是一段小插曲,有点类似东方智慧文学故事的型式(参撒上25章),有愚顽人和智慧人的对比。叙事者似乎不是很兴趣地指出是非黑白分明的道德指标,他较注重的是用此段故事来诠释哈拿的祷告(撒上21-10)中所提到上帝作事的方式:常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

大卫因拿八鲁莽的顶撞后,竟勃然大怒,眼露杀机;拿八的野蛮引发在大卫心灵深处的野蛮,竟然定意杀死所有属于拿八的男丁!正当故事的节奏正在不断加速、暴力在升温之际,却因亚比该(拿八之妻)而降低节奏。大卫被眼前手无寸铁的「妇人之见」的肺腑之言震慑住,他停下来,谦卑地听上帝在这一切背后的声音。原被怒气支配的大卫,终于放下刀剑,任凭上帝处置。亚比该只是一位活在男性为主的世界里的边缘小人物,竟然扭转了情节的发展。

读到亚比该拦住大卫前去行凶之际,我们的内心会隐隐浮现出感悟,生命不是眼前所见的那么简单。想必大卫也是如此的顿悟:「……因为祂今日使你来迎接我。」(撒上2532)上帝早已在大卫之前,预备一个意想不到的「煞车器」(brake)阻止他被暴力摧毁。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大卫的生命是上帝作为的承受者。

「实际上,我们生命的大部分都是被动的,所有真实生命都接近于受动性。」(卢云著,《亚当,神的爱子》页72)上帝藉大卫的生命指出:生活是被经历的,我们是接受的一方,我们的生活是常进入上帝已作成的事之中;生命的绝大部分不是我们作了什么,而是有什么作在我们身上。

王牧师

11/08/2005

未了


大卫与扫罗在德基底旷野的山洞中相遇,场面相当戏剧化。谁都没有意料到,竟在同一个山洞中碰头;『巧合」的不容我们把上帝排除在情节之外。祂在暗中幽了他们一默:把他们的主客地位给予个大逆转——杀人者落在被追杀者的手上,被追杀者竟可以拥有生杀仇人之权(参撒上241-3)。这样的一个情势上的大翻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主角与读者缔造一个自我反省与诠释的空间;对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必然带来极度的冲击与诱惑,但对读者来说,难免被邀请与剧中人物一同挣扎、一同被撼动、一同选择……也逼使读者用更开放的心灵去正视自己人性中不同处境中的呈现,以便在瞬间变化的生命中瞥见或接触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是故事魅力所在,上帝也为它而疯狂!

大卫的故事无论是处在哪一个情节,常给人一种[未完成」的感觉。它并不是那么结构完整对称、丝毫不拘,不给人即定的答案并「团满」的感觉,也并非拥有鲜明突出的主题,读时予人虚浮而不沉实(踏实)的感觉。它似乎欲表达什么似的,但又无法去捕捉它那具体可以掌握的信息。这种吊诡式的现实,给宣道者好无奈,为了表现自己很专业,不管是否叙事者(上帝)的意图,将现在生活过快读入经文里,又或者太快将经文应用在现实生活里,以弄出一个罐头式的讲章,让会众可以「有答案」或「有东西」的带进生活里。为何我们不能让经文自己呈现真实的生命面貌?上帝很坚持,生命不是一部死板的电器说明书、不是刻板的规条,生命与生活并不由少数的宣道者或专家所能垄断和说最后一句话。

归根究底,生命本是呈「未了」的状态,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位上帝可以在任何环境、生命和处境里启迪与工作,也就促成了生命与信仰并不是呆板的填充是非题,而是具有开放性的「未完成」……

王牧师

3.8.05

重复


以为每一次讲道,都可以从经文中抽取新鲜题材的讲道者,是会被经文「作弄」的一天;以为经文可以随意转化成满足自己很会讲道的虚荣心,他也会大失所望。圣经的作者(上帝)不顾虑读者会嫌弃祂「江郎才尽」,没有了创意,只是老油条一个,写来写去了无新意,只有无休止地重复再现。上帝不怕重复,无论在用词、情节发展、风格、还是神学意图或重点,都会反复出现。例如大卫被追杀的故事发展,无论在情节发展上,还是神学意图上,会令讲道者没有多少耐性跟着讲下去,愈讲就如嚼香口胶般,愈嚼愈没味道。

生命与生活本身脱离不了重复。你我每一天所进行的工作、家务、上学、用餐……都是重复再现,因为我们的思维已被商品、消费化所主导,也被高度科技所导向。我们对内容重复的生活所给予的评语是:空洞、乏味、单调。因此娱乐界、高科技产品、时尚商品……成为创造人的价值、解除空洞乏味的“上帝”。它的市场无可限量。对上帝来说,重夏是为了赋予生命重量,提醒你我,人不是一堆高速变动的MTV符号,人并非是碎片式的存在;重复是让人可以稳定下来以制造更多空间,使祂的作为可以沉淀下来;重复是在强调生命的可塑性;重复是避免人把祂的作为看成无关重要;重复是给人有重新的开始;重复是学习的基础。我们绝不能够对自己说:「我已学会宽恕,可以把它放下,学另一个品格:忍耐……」生命的品格要不断地重新开始。

生命中存在着太多的重复,你如何看待?

王牧师

22.07.05

Thursday, November 4, 2010

吊诡


「一个人事事成功,却夫去一切;另一个人什么也没有,只有十宇架与伤心,所获得的甚至超过全世界的一切。」(William Law) 此后半段的一番话似乎很贴切地描述大卫前半段的生命状况;而前半段就是扫罗的生命注脚了。扫罗为了铲除心头恨,甚至断送了自己的生路:屠杀85位祭司、身旁的亲信逐渐与他保持距离,虽所有的权力都在他手上,但却无法挽回他所夫去的一切。大卫犹如过街老鼠,似于失去所有,生命又布满凶险、受尽路途崎岖不平的煎熬,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但他的生命却是那么笃定平稳,从扫罗王而来的仇恨力量,全受制于美善的力量之下,无法发挥。生命就是那么多的吊诡。

我们以为全然信靠、服事上帝,生命就会「欣欣向荣」,那知圣经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位有求必应、助人解困的神;也不是一位提供娱乐,让我们沉闷的日子可轻松一下的神。我们以为与祂建立的关系愈深或听祂的道愈久,生命会愈来愈火热,不惜为祂赴汤蹈火。但占了生命大部分的经历似乎是干枯多于丰润,单调多于浪漫。对上帝来说,生命的枯干期并非失败,而是成长的契机,也是新契合的开始。

或者引用卢云所描述他与神的关系那一份真实感受作为本文章的注脚:「我并没有感受与神特别亲近,我当然希望如比,可是恰恰相反:来到神面前,总是分神、内心焦躁、想睡觉、无聊、难以取悦我感官。然而,与神相处一小时,倾吐我的感觉、想法、经历不必隐瞒什么;即便我不能像感受人的拥抱一样,感受祂的爱;即便我不能像看到人的面容一样,看到祂的微笑,但我确信祂常在生命吊诡之处,以某种方式爱我,在我察觉不到之处,祂依然对我说话,凝望着我。」(Henry Nouwen, Gracias, 1993, pg.69)

无论生命多吊诡,上帝总不是模糊的感受。

王牧师14.07.05

Friday, October 22, 2010


上帝并不想藉着与本我完全不同的个性工作,祂就是要原来的我,如今,有了神的帮助,我将成为自己多一点。」(祈克果的祷告)。

上帝对待大卫也是如此,希望他成长得更像自己多过把他改头换面。改变只会使生活(生命)失去连贯性。当常觉得生命中的一切都有问题,需要改善、需要被更「好」的取代时,生命的衡接性将被中断。长期缺乏这样的衔接性,我们的生活有可能会陷入失落之中、失去协调,也使人性机械化。

在一个商品化与科技导向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充满变数,但在成长方面却是呆滞与贫乏。每时每刻有新的科技产品充斤市场:新款式的手机、电脑、电器……新的时尚、潮流……令人透不过气来。但这些新的事物,不是成为长远明智成长的因素,只是取代旧的。一旦旧的被废弃,新的立刻占据空缺,直至我们失去新鲜感,再追逐下一个新兴的时尚。不断追求新鲜感的男女永远不会长大成熟,只会为自己制造更多自我解体的因子。这是被科技支配或被商品化所带来的错谬想法,以为革新改变就是进步、先进的「代名词」,若用在死的东西上或者还贴切,套在生命有机体上,就失效、一无是处了。

上帝在大卫的故事里.时而在,时而销声匿迹。祂的同在与不在兼具,以便让大卫得以成为自己,让他生命中已存在的一切可以活出来。祂与大卫所建立的关系,最终的目标并非复制跟祂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祂希望成长多过于改变,祂容许自己受制于大卫的各种抉择,而不是将祂的作为由外加诸于他。

王牧师

07.07.05

Sunday, October 17, 2010

脚印

圣经作者没有把大卫写成一位「石膏圣人」,供人敬仰与赞赏。他所关注的是一个满有人性的故事,写一个社会边缘人,为了挣扎求存所面对的种种困难与痛苦,为了生存所流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他更要我们去注意,如果不是上帝的工作,大卫就不能成为大卫。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如此!无论上帝的名字有否出现在情节中,大卫的故事,都是上帝在他身上的故事。作者常提醒我们去面对这事实:每时每刻人性的表达都与上帝有关,没有任何部分不是上帝的创作与塑造的。

圣经的作者用高妙的写作技巧,提供一个朴质无华的生命场景,让我们认识

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旁观者,驻足看看而已,而是引领我们「身历其境」,按着生命那复杂的真相看上帝如何塑造它,以让我们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过程,从而察觉到自己的生命也是如何靠上帝塑造、被上帝影响、蒙祂施恩。上帝在大卫的故事脉络里,并不是被谈论的教义,也非遥远而抽象的,更不是每日生活与我们脱节的神祗。

我们根本不可能撇开上帝,因为祂与地上每一个人的关系,亲密到一个地步,祂竟选择了我们的身体作为祂的身体。你以为上帝如果要在我们的人世间留下脚印,会在什么地方留下呢?岂不是在你我的人性脉络里,留下祂那不可没灭的脚印?

“毋庸在天上求索,属灵的事就在平凡、朴素无华的生活中。”——陈天赐

王牧师

29.06.05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圣经对大卫与约拿单之间的关系有极「大胆」的描述(参撒上1820章),它不容我们用轻蔑或嘲弄的口吻「说」他们的故事,甚至也不容我们在辩论伦理课题上(例:圣经容许同性恋吗?)被利用成方便使用的材料来堆砌我们的立场。圣经作者毫无禁忌地用创224中的「连合」(有攀附、紧紧缠住、黏附之意),即男女之间爱情最深入的契合,来描写大卫与约拿单之间的情谊关系。作者也不顾忌的说:「他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命」(撒上18232017),甚至跟大卫立誓约(撒上1832016),表达了彼此深相契合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不变的委身。那跟婚约并没有什么差别。

进入撒上20章,作者用十分扣人心弦及发人深省的说故事技巧,把约拿单在亲情与友情的冲突之下,面对了极大伤痛的代价,也面对维护誓约的考验。令人感动不已的是,约拿单明知道老父的王位已不保,扫罗王已算是「过期」人物了,以色列人的未来已落在大卫身上,呆在皇宫分明是朝不保夕。加上在王宴席上,父亲当众辱骂他,他已有充足的理由离开皇宫,与大卫名正言顺地远走高飞。至终,他还是选择了留在父王身边与大卫诀别(撒上2042)。但诀别的场面是难分难舍的离别,表达了他们始终不渝的关系。

上帝藉此段故事要说明什么呢?是不是强调高贵的友情情怀?学习肝胆相照的情谊关系?任何忠诚的关系都会面临沉重的代价?以下以一个角度来论述。大卫开始出场到被追杀,在他生命脉络里,嵌在其中的离不开亲情、友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他的一生都由关系堆砌而成,他与约拿单的关系乃突显了关系在他生命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上帝已经把祂的爱渗透到大卫的每个关系、每个生活细节之中,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唯有恒久专一的关系,才能产生让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东西。藉着大卫的生命,是否我们已领悟到上帝每一片刻都用所有的人间之情来表达祂对我们挥霍的深情?

王牧师

22/06/2005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样板


隐恶扬善是我们宗教本能的理想和渴求。我们喜欢想像我们所钦佩的人是理想中的完人。除了对他歌功颂德之余,还会刻意地保护他,否认和隐瞒他「不怎么理想」的言行。当然那些没有「好榜样」可学的坏人应与他割席而坐。我们常爱用道德化或样板化的角度去解读圣经人物,认为圣经所记载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上帝要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道德是我们读经后应用的重点。因此圣经人物只有极端的分为两种人:蒙上帝纳的义人和被上帝唾弃的恶人。当读到扫罗和大卫的故事时,很自然而然地把他们道德化:扫罗是不合上帝心意的王,他的一生全是反面教材;大卫合上帝心意,他的言行是正面道德的教材。这样两极化的解读会不会把「没有的东西」读进经文?会不会犯了解经首要原则的错误:让圣经说它要说的,而非要它说我们要它说的?

如此样板化地解读圣经,只会把圣经贬为与其他道德经书没有什么两样。难怪非基督徒道出「宗教都是教导人行善」时,我们无言以对;也难怪圣经时我们来说,愈来愈不真实,离我们真实的生活愈来愈远。上帝从没有教导我们从经文抽取人物样板,把它凝固成「属灵原则」、「道德标准」和「神学伦理」,再将它们强加在我们身上。上帝并不是工厂老板,为人性打造「模型」,从「母版」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人性。

上帝并没有把大卫的故事写成童话故事人物,或好人的楷模,祂乃藉着一个跟你我一样,在复杂和摇摆不定、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人性及跌宕有致的生命中,道出一个有上帝的人性,也道出生命中的每一桩事,都是上帝精心设计的。祂并没设定样板化的生命,乃要我们不否认现实生活的可贵,正面面对人性真实的启示,而不会在抽象的大道理中迷失了自己。

王牧师 08.06.05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上帝没有销售员


「神的话不是拿来出售的,所以也不需要精明的推销员。神的话也不用找顾客,因此它拒绝降价和讨价还价,所以也不需要中间人。神的话不会与其他商品竞争,仿佛前者跟后者一样,可以放在人生的廉价柜台上供人选购……然而,它决不愿以廉售的方法屈尊,以求更多人抢购。推销者的成功是虚假的胜利;捅挤的教会和他们那些屏息的观众,可能根本没有听到从神那儿来且难入耳的言语。」(Karl Barth, Church Dogmatic.vol.3.p.125)巴特以上的一番话,对教会与传道者是历久常新的暮鼓晨钟之语。

向来圣经从不专讨我们的喜好,不奉承我们,不取悦我们,也不使我们愉悦;它的确很乏味的,有时与我们生存的空间一点关系都没有。例如,读到大卫杀死歌利亚的故事(撒上1715)。它与我们面对考试的焦虑、夫妻关系不和谐、工作压力、孩子不听话、长期照顾病人的无奈……有何关系?它的确是很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用孩童般丰富的想像力,加上一些没有的细节复述几次,它还是很令人痛快的故事。问题是:在应用的部分,若把它沦为平面化的道德训诲:学大卫的有勇有谋、对上帝有信心……就等于完成讲道(教主日学)的任务?应用部分常是我痛苦的挣扎:希望把它讲得引人入胜,与会众真实的生活紧紧地扣在一起,可以直接应用在生活中,让会众感受到上帝的话是如此贴近人性。可能,我为了要做个上帝的话之「精明推销员」而苦了自己

上帝并不需要推销员,祂要的是一个活脱脱的平凡人,能引领会众一起进入真实而涵盖人性不同层面的情节中,不偏重大道理或属灵伟人的风范,欣赏平凡人的故事身上看到上帝隐藏的救恩工作,并知道平常事物背后隐藏的神迹。

王牧师

1752005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不可见


不可见之事比可见之事是更重要的。上帝看人也是如此:「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大卫的出场的确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惊讶,有点像改编了的灰姑娘童话故事——身材并不出众、最年幼、最后的反被选上。大卫的选上成了「不可见之事比可见之事更重要的」注脚,是他内在的素质左右了上帝的选择。

圣经的作者在描述大卫出场的那一幕:好象有种能力让读者把自已读进去,直接与被描述的主角产生共鸣。我们没有出众的外表,只有平凡的外貌;没有特出的才华,每一天都为平凡的事而忙碌,普遍被大众重视且能衡量的:聪明才智、金钱、名次,偏偏没有一样引人注目。因此,我们透过力争上游.努力不懈的来肯定自已,希望在别人眼中占个德高望重的位置,结果换回来的是更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是否作者也要我们重视不可见之处,才是人性表达之处,愈注重外在表现,愈没人性?

大卫的被拣选,我们也不用大感愈外,过去列祖被选上的名单都是最年幼的,都是无名卒;他们的一生都是「耶和华看内心」的注脚。他们都不是因着为上帝作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才华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表现,才引起上帝的注目。祂就是乐意地在我们「一无所有」的状况之下暗中注入祂的灵(生命之气),不间断地在个人内心(暗中)之处创作与塑造。

上帝要我们认真去对待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因为祂如何暗中在这些人的生命中塑造、影响、施恩,祂也同样「度身订做」的实施在你我的生命中。祂看中内心,不只表达了祂注重人的内在品格,也说明了祂在人生命之处的作为是暗中进行的,是不可见的;因为人生命的大部分都是由 「不可见」(品格)的部分在左右人的「可见」(行为)。

王牧师

1252005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血泪史

60年前,世界二战结束时,亚洲大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中国和东南亚死于战火的军人和老百姓,超过三千万人。这是人类文明史最残酷的暴行,也是最愚蠢的一页……。以上是星洲日报为了迎合近日闹到天翻地覆的反日运动而推出《日哀·日怨》系列的开场白。(参星洲日报<星洲广场>,24.4.05) 每系列图文并茂的把日军的暴行一一呈现,甚至也访问一些幸存者,60年后的今天他们还未能抚平胸中的伤痛。读后心里不知有多不舒服,只能套用Bob Seiple的形容来吐心中的不快:「这种骇人的暴行用‘兽性’来形容还污辱了动物,动物只为食物,不会找乐子猎杀。他们不会无缘无故杀害上百万的同类。」(quoted by Philip Yancey, Rumors of another world. pg. 174)

我们都以为人类有了两次愚蠢的教训,再加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经济繁荣、宗教复兴,我们自然对人性都持着乐观的态度——总有一天邪恶将被克服,人迟早会变得完美,圣经似乎并不如此看待人性了。整个以色列史就是一部罪恶史,到新约福音书,耶稣一开始出来宣道,直截了当地命令人:「你们要悔改!」「悔改」是祂一贯的主题,向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信者非信徒,不住地覆述,希望人痛切的去面对罪恶破损人性的摧毁能力。因为人最真实的一面是:习惯性的犯罪。人若不坦然地去面对它时,历史会活过来做出控诉:个人是如此,整个社群也是如此。

日本人不敢面对自己的暴行,尝试作出扭曲与美化,不去做痛切的省思与悔过,那将会是永没有出路的愚蠢。因为历史并不是「过时的死物」,它常是上帝追讨不公的声音,它也会逼使我们面对自己最陋恶的一面。因为历史并不是单由「暴行或邪恶」所写的,它更是由一位默默用沉重的指头,把人类的恶行创建出美善的上帝所谱写的。当人用轻蔑的态度对待历史时,它会回过头来控诉我们的愚昧。最近日本所遭受的一切,岂不说明了,历史并不操纵在人的手里吗?

王牧师

27 .4 .05

Saturday, September 4, 2010

俯身屈就


有时上帝的决定与行动是难以理解的,祂似乎故意避免去调和叙事经文明显的矛盾之处。是祂看重扫罗,膏他为以色列首任君王,且用了极强烈的字眼以表达对他的重视:「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撒上10610 116),原意指很强烈

的动作:「冲进去」。但不知何原因,在撒上13章,他的王位被夺取,交给一位「合祂心意的人」(1314)。此事件引起广泛的讨论,大批上帝的不是:祂过度苛刻对待扫罗(unduly harsh with Saul);过于小心眼,甚至祂很野蛮(a savage God.参 W. Lee Humphreys. From Tragic Hero to Villainp.p.100, 106)。为何祂出尔反尔?祂对扫罗的刑罚会否过度不相称?(radically out of balance with the nature of his "crime". D. Gunn. The Fate of King Saul. p. 124)为何祂不调和经文之间不协调之处?祂故意容许我们去怀疑祂作事的原则?

经文的不协调〔处理扫罗被弃一事),是否也在反映了祂自己也面对不能言说清楚的苦衷?无可否认的是,祂常愿意尝试新的方向。当百姓要求立王时,祂把他们的意愿成为形塑未来的原素。因此,扫罗王权的确立,说明了祂宁可放弃自己的坚持(反对立王)以便新的历史方向可以被开展。祂放弃自己的主张所带来的苦痛,在撒上十二章有明显的反映出来(注意121222)。至于,扫罗是注定为悲剧君王,叙事经文似乎不能认同(参151129)。从撒上1315章的记载,是否显示了扫罗所代表的君王制度潜藏的腐败已不再是私底下的事了。在此事实的底下,原本是所有的百姓都要被灭绝((1225),扫罗王权被夺取,是否又再次显示了祂无可奈何地让步,以扫罗的王位保存所有百姓的性命。过去的历史常指出,祂常俯身屈就地走进他们的需要,现在还是如此。

同样地上帝常进入我们的需要。祂深切地了解一位母亲一天换十三次尿布的辛苦;祂看见我们殷勤用心地教导,被毫不在乎的孩子和青少年人藐视;祂也知道我们诚实卓越的工作表现怎样被忽视,而「欺骗伪造的冒牌货」却获得升迁。祂常俯身屈就地处在我们的地位与我们相处。

王牧师

5.4.05

Tuesday, August 24, 2010

念您

“幸福就好像一个打碎了的玻璃球。幸福的碎片散满地上,有人拾得多,可也有人拾得少。没有人可以拾得全部,也没有人一无所有。”

妈,在您那一年代,对幸福的定义跟我们的年代有少许的不同,您那年代,幸福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幸福是在匮乏 、艰苦、淡泊、身边的人与事之中发掘的。而我们这年代的人,已经看不懂手中幸福碎片就是幸福本身了,只珍爱那遥远的、难得的、甚至得不到的幸福。

在物资、条件和机会都严重匮乏的年代,根本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艰苦的岁月并没有侵蚀您的心灵和生命。在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人,可以带着不平、怨天尤人,甚至很自我中心地去活,但您却选择了平凡、踏实、去舍、真挚的生活。

妈,因生活的清苦,您搬了三处地方。书,只读了三个月,提早辍学,拿起胶刀,为生活打拼。把上帝赐下的双手,以勤奋、耐劳、吃苦化成了家庭与生命的奇迹,变成儿女的温饱,教育费的资源。

自小到大,您对母爱并没有清楚的概念,但您竟然可以在我们身上将母爱发挥至淋漓尽致。

妈,今日我们坐在这里怀着很复杂的心情,要向您道别,委实不容易。尤其是跟您一起挥汗流泪共同用48年建立这一个家的爸爸,更不舍地看您比他先回到天父的怀抱,他的心比谁都痛。妈,放心,我们会细心地照顾爸,把您的遗愿、信仰遗产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更精彩地活着,让上帝丰富的心意全然呈现。


悼文:突如其来的噩耗


心慌
意乱
空白

撕心裂肺
牵动千愁万绪
心头凄楚
无处话凄凉
万般不舍
更痛
遗言阙如
情深意重
无以回报

断肠人
有望是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情绵绵无绝期




祷文:

父啊,
这几天所发生的事,袮的恩情处处可见,过于丰富,还不断撞击着心灵深处。谢谢袮容许与接纳我们向袮表露不满、生气、哀痛,为何不多留她在世的年岁?

也许,在袮那儿也有难隐之痛,无论袮如何的决定,都会带来伤痛,都会有不满。这几天的眼泪也参杂着袮的眼泪与哀伤。

袮都在,并不透过涂抹哀痛去表达,而是给予我们更多能力去大大哀痛,也不是藉着擦干眼泪彰显,而是给我们更多的泪水,流出伤痛。

谢谢袮,给了我们妈妈,藉着她,给我们窥见袮的性情,认识亲情的可贵,认识信仰坚持的力量。



阿仁
写于出殡前夕
颂于出殡礼
(2010年4月19日早上10时30分)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后悔


按进化心理学的主张,人类无非是按着自己DNA的剧本行动罢了,说得更白一点是,我之所以做我现在做的事或我是怎么样的人,一定是在发挥已经「写好」的基因剧本。此立论只说明了片面的事实,它较倾向宿命论,人无非按着命运的铁律行事。

扫罗王是否是位按着上帝已写好的「DNA剧本」而成为一位悲剧性的君王?按扫罗衰败史的叙事经文的编排(撒上1315章),若缺少了第15章,或者可以为以上的问题给予「是」的答案。就是那三节不一致的经文:「我后悔了」(撒上151011);「决不后悔」(1529)及「耶和华后悔」(1535)说明了好多的事实。是否祂在膏立扫罗为王时,根本没有意料到他会违抗祂?若不然,祂的后悔是很虚假的。就是因为祂太过于投入,也太在意扫罗王对整个历史方向的转移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与影响;但事与愿违,「后悔」是祂万分失望的呐喊。经文的不一致也可能在指出,祂无法下决心以决定扫罗王的去留,对祂来说,扫罗王的确立为王与他被弃决,祂都一样严谨地看待,就是因为祂过于投入,换回来的是伤痛。

耶和华后悔也说明了,乃因扫罗的心对祂起了变化,而祂也同样改变了对待未来君王的方式;祂的行动相应地有所改变。他的改变并不是消极式的,而是在无条件之下,全面的保住君王的王位(撒上71516)。相对于祂对扫罗的君权是有条件的(参撒上1313[若遵守……」)。换句话说,祂是经过扫罗的事件后,祂学到不惜任何代价,确保人的错误的一个选择,可以有新的可能向前开展。

祂的一个「后悔」,换回来的不知有多少崭新的未来。

王牧师

5.4.05

Friday, August 6, 2010

Tuesday, April 6, 2010

为讲道把脉


每次讲完道,都有意犹未尽、不能释然的感觉,总觉得还是排徊在经文的外围,不能深刻地引领大家深入其境,让它那盛载着无穷尽的生命力,不被阻碍之下,继续滋养我们的生命。

预备讲章的过程,深刻地体会,上帝的道是难以「驯化」(untameable)的,常有暗晦不明、给人不安与困惑、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困难。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常有的诱惑是,急于安抚会众因对经文产生困惑而带来的不安情绪,而不去正视它的存在,随意地把它驯化下来,进而在不经意之间淡化了经文所带来的张力。被驯化下来的经文,是已被扭曲的信息。读经与研经的过程,必须容许,甚至尊重那些会带来困惑与难堪经文的存在,且不急于安顿自己不安的情绪,是作为上帝代言人一个基最本的守则。但,那并不是令人顺服的守则。

我们盛行的文化是掩饰黑暗、困难,避免负面的光景,以为人一生就是要不断抗衡它们的临在。但上帝却用困难的经文,祂的受苦日与复活,不断邀请我们坦率地住在黑暗、困难里,就在那紧缠着、未能消除的黑暗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新生命深深扎根之处;也在黑暗荒芜之地,新生命俨然赐下。当讲章可以不去理会经文晦涩艰难之处,它会从讲道沦落成一篇动听且麻醉人心的演说;当生命以高姿态去贬视紧缠的困难,他会过着一种很浪漫且不切实际的生活——全由谎言所堆砌而成的虚假。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穿凿附会的解读圣经与生命,我再一次与经文〔上帝,自己〕面对面。沿着荒芜、孤独的阡陌摸索、沉思,以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叹。在黑暗的尽头,祂未曾离去!祂还意犹未尽……

『每幅美丽图画的完成,也曾有过凌乱混沌的一刻。』

~陈天赐

王牧师

30.3.05

Saturday, April 3, 2010

凡俗


我们常以为,生命要常与属灵的事——崇拜、礼仪、事工、教堂等结合,生命才会成长与更新。事实是,我们的生命是在一些看起来并不属灵的真实情境中,所谓“家常日子”中渐渐成形的。就是在孩子不听话、夫妻常有摩擦、在困惑里,或顺利或坎坷,或单调或精神饱满,种种意想不到之中蕴含着神圣的光芒。

生命中有很多奇迹留驻或隐藏于生活不光采的角落之中,那怕是身体残缺、经济不景气、病弱、同事之间勾心斗角、朋友令我们失望等,正如救赎的神迹隐藏在:马槽、反叛、法律谋杀、言语暴力、宗教阴谋、荒谬、十字架之中。我们总以为一谈到宗教信仰,就要跟光鲜、明确、完美……紧扣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把缺憾、损失、凡俗等不光采的字眼排除在外。只要仔细读一篇福音书,作者用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专注在耶稣在世最后一周的事迹上。作者用缓慢的笔法,深刻地把与救赎似乎无关的故事详细记载——耶稣的沉默、羞辱、孤独、软弱、死亡,读起来跟神圣事物一点都沾不上边。

是不是只有复活、神迹超然的事才能说明神圣的事?才可以建构救赎,其他一切都不是?信仰是整全的,生命就不能被约化与切割,它也必是整全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任何一事可脱离神的创造与救赎性的作为。每一个生命和人类历史的每一部分都由神主动启动,也因此,人的生命每一个的际遇与经历都是神圣的、属灵与圣洁的。当从我们的凡俗世情中认定祂可以用各种生活的素材来建构我们的生命时,才能惊觉生命是如此深邃的。

复活节快乐!

王牧师

7.4.04

分担


我们都承认,简便的答案常是诱人的,特别是,当生命遭遇非常艰苦的处境时,耶稣的受苦日,似乎并没有为人类,从古至今所遭受一切的苦难,提供让人舒服的解答。因祂所遭受的患难重点,并不在给神学家、哲学家、牧师提供方便的答案或资料去进行辩论。

耶稣的受苦日说明了苦难是个奥秘,也是无法一言以蔽之的难题。它也说明了生命总有许多的伤痛与艰苦。但耶稣的复活日,是不是旨在说明,苦难与生命有了较清楚的轮廓?苦难与死亡将随着祂的复活而被终结了?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是,祂复活以后,向门徒展示的手和脚,并不是已痊愈的钉痕手脚,而是带着血痕的身躯。祂那双手曾触摸过麻疯病人、抚摸过伤患者、拥抱过被弃绝者;那双脚曾走过异邦人之地、也走过罪人的家里……

祂的复活并没有应许安稳无恙,而用自己伤痕累累的躯体指出:苦难在那里,祂也在那里。

同在,也同行

踉跄的足印

印入你稳当的手心

磨损的脚踝踏过

熟悉的荆丛和生疏的阡陌

祢把疼痛分成两份

小的给我,大的留给自己

昔日的血痕

~胡燕青《我在乎天长地久》

王牧师

24. 3. 05

Sunday, March 28, 2010

被钉的神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是,在患难或恶劣环境中,动物只有「痛」,但不会有人的「痛苦」,就是这一点的差别,人世间才能呈现多姿多彩的故事。

受难节的故事说明了一位神,没有草率或轻轻忽忽地把痛苦打发掉,而是用自己最深、最悲哀的方式,走进患难深渊里头。祂并没有用自己的苦痛来「化解」人世间的悲苦,也没有用它来「解答」苦难神秘面纱的困惑,反而是以俯就的姿态全然正面的「活」在最悲凉的苦难中。祂在反抗人为的操纵和减轻苦痛的方法,但人以为只要有一套的方程式或咒语,就可以随心随意地把患难「解释掉」,或避免它的再临。这样的认识往往制造出许多具有优越感的神棍与江湖术士。

祂并不尝试寻找简化苦难或规避苦难的方法,从旧约到新约,祂从没有提出消除苦难的几年计划,那是很耐人寻味的事,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去正视与体验的,而不是尝试去忽视、粉饰或企图走捷径绕过它。因为,受难节指出,当我们把痛苦当作是「问题」时,那是在贬抑人性,人性的尊严将无根基可建立。

当苦难愈来愈频密时,不是忙着预测耶稣几时再来,也不是坐在那儿空谈苦难对人的益处或提出一大堆的「如何」,如何提升苦难的承受力等等。受难节是要指出我们应当陪同受苦者,进入他的痛苦、忧伤,感受他的困惑,深入他的内心,跟他一起承担患难的荒谬,一起去撕下生活和痛苦之间的面纱——因生活和痛苦是分不开的。

王牧师

22. 3. 05

Saturday, March 27, 2010

生之张力


「生命中就是有好多的无奈与张力,有满足的同时更有遗憾不断接踵而来。生命的每一刻总有少许的哀愁,似乎没有纯粹快乐一事。每一微笑的背后,总有一滴眼泪。生命有一点一滴皆有死亡的一点一滴……」 (Henry Nouwen, Making All Things New,pg 51-53)或许以色列人一厢情愿地以为有了邻居长久所延用的君王制度,必然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生活中一切难题;或者弥补传统制度的不足,也许间接指出上帝的作为有许多不足,祂没有一劳永逸地解除生命各种难处与挣扎。

我们总指望上帝解决所有家庭问题、医治所有病痛、使枯燥的生活注入火花,并且终止头发变白、生皱纹、骨质疏松……生命中的许多无奈若把它诠释为上帝的缺席或祂的作为有待加添,此举只会引发信心的危机,甚至制造空间让偶像崇拜乘虚而入。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上帝容许此等「事物」与祂「对等并列」。例如科技:也一样可以扮演祂的角色,可以直接解答许多人生的问题,可以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就是不要那么狭隘地把祂与它分清界限。科技也是上帝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表达,但有几个人用科技的同时,会赞叹祂的大能并以感感恩回报?上帝容许生命中许多的张力,挣扎的产生,是很耐人寻味的。

我们常以为上帝的美善必然确保生命不会受伤害,免除任何生之挣扎,什么都顺顺利利。但现实的生活是:很多今天挣扎的问题,明天或后天还要挣扎。问题多过答案,有了答案也不尽你我之意。生命中布满了生之挣扎或难处并不表明祂的缺席,也不说明祂的作为有何不足之处。换另一个角度看看,或者这说明了祂的作为不被局限于你我的难处与挣扎,祂用迂回的方式,「以反为正」的手法,把我们一生中不断挣扎的事情创作出历久不衰的生命剧。

生命若少了生之张力,不知还有什么值得活下去的理由?有更多的难处与挣扎,才能逼使人去寻索生命精髓之处。在寻索的过程,才能警觉祂的恩慈与美善在生命困难之处迸发而出。

王牧师

8. 3. 05

Thursday, March 25, 2010

融合


刚去世的美国犹太裔女作家,Susan Sontag有句名言:「当你一表明你的立场时,冲突或张力就开始了」(大意)。当以色列人在撒上第8章表明了要立一位与列邦一样的王时,分明是要挑战上帝长久以来的君权,也明显是要制造冲突与纠纷。对以色列人来说,立王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与全新的制度,上帝即刻的回应是,从信仰的角度去应对:「……他们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撒上87) 」虽是如此表达了祂的立场(可能那是祂当时即刻的感受,被弃绝的苦痛,一时回不过神来的回应)。但一切都太突然了,的确太新了!

在王国建立之初,叙事内容不会因着上帝表明立场后,而一面倒,反而是反映出互相冲突的观点。有的赞成立王,也有的反对;有坚持传统灵恩制的领导,也有支持像列国一样的君王制。撒母耳记的作者把这些不同政治理想和宗教理念的文献,并列存留下来【撒上812章;反对(撒上八章);赞同(撒上91016);反对(撒上101727);赞同(撒上十一章);反对(撒上十二章)】,为的是反映当时真正的情况。在转型期间,各种新旧观点和新旧制度同时存在、互相冲击、互相适应,也互相融合。各种立场表面看起来是不谐调,但对发展新故事的内容是不能或缺的。

这样的叙事技巧,一方面反映了上帝在管理历史的进程不是霸权式的,祂较喜欢「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收放自如式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祂作事的吊诡:「力量生于软弱;复起之先必有卑微;痛苦不仅是犯错的代价,也是灵性重生的基础;冲突是和谐的必经之途」(C.S.LewisMiracles,N.Y: Macmillan, 1974page 96)因此,祂总是给人选择的机会,只要选择权还在,人手所及之处,任何事都会变坏。只要人还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还会持续长时间陷于堕落的状态。虽是如此,祂就是有办法使用一些令我们极其不适的材料,作为塑造我们品格的工具。祂吊诡的作为,常指出祂珍惜我们的品格过于珍惜我们的安舒。上帝常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在坏事的残余之处,融合了祂的美善,以成就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结局。

王牧师

3. 3. 05

Sunday, March 21, 2010

消费


消费已成为一个文化已经没有人反对了。对现代人来说,「我购物故我在」已经成为自我肯定的格言。消费就是建构自我身份与自尊的途径,也是肯定与认识自己的方式。消费文化已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也难怪每一次的节庆,都离不了消费,除了消费,我们就不知道还有其他替代的方式来庆祝了。

在物质丰富底下以消费为主长大的一族,已经很难体会在物质匮乏底下生存的人那种种深邃与浓厚的回忆。记得儿时过年节前,都会参于做糕饼的事儿,那是年节前夕的礼仪,家家户户都是如此。那浓烈糕饼香味已成为儿时过年无法用金钱来换取的记忆了,到如今一直镂刻在心田里。

消费主义薰陶底下的生命必然与短暂的感觉认同。据当代社会学大师Zygmunt Bauman指出,「为了让消费者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商家不断压缩消费的时间,商品的寿命愈短愈好;消费的社会是教人学会遗忘,而不是记取。」(参《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页79)因着商品的转换快速,造成消费者的身份是浅薄、不长久的,感觉也瞬间即逝的不能持久。消费社会里,持守承诺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学习耐性更是如此。现代人只要面对什么事就想自杀,会不会与缺乏等待的耐性有关?因为已习惯了速度及情感上即时的满足,一但遇到不能即时解决的困难或逆境,便缺少耐性去忍受,死亡成了即时的出路。当生命以消费为主而失去了自我超越的能耐、腐蚀了自我稳定的身份,也摧毁了长期委身的基础,生命还剩下什么?它永不可能为生命制造回忆,它只会把生命消耗净尽!

消费文化或许短暂的为一小撮人制造商机,但,长远来说,却对人类社群造成深远的福害。(写于除夕)

王牧师

8 .2.05

Friday, March 12, 2010

临在(二)


当约柜被非利士人掳掠,以利二儿子被杀,接看是以利的暴毙(详细资料参阅撒上四章)。他的儿妇不到产期产下一子,取名为以迦博(本意为没有荣耀,延伸意思为:上帝已不在)。作者借着一位不知名的产妇为儿子取了一个极悲剧性的名字以反映上帝同在的重要性。上帝的临在与否,等于生命的荣辱。「上帝的同在」是以色列人身份和生命经历的核心,失去上帝的临在,自然是以色列人最大的悲剧。上帝是如此细心地塑造以色列人。

上帝是如此这般地看重祂在以色列人之中的临在所带来深刻的影响,已在历代以色列人在各个领域优越的表现中反映出来。他们那民族优秀的品质跟上帝的临在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会有不同的诠释: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因此上帝造他们比别人聪明一点;他们历经太多苦难,因此塑造出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坚韧的品质。可能以上的因素有些关系,但是为何有些民族也经历很多苦难,也不见得他们很优秀?上帝不会那么偏心吧,给犹太人多一点「脑」?民族品质的优越,「脑」的因素不会占极重要的位置吧?

犹太人不只对美国历史文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对俄罗斯(以前叫苏联)的命运也写下辉煌的记录。过去数百年来,他们虽遭受各程度的迫害,但人才辈出。从革命领袖到文学、剧作家,从将军元帅到亿万富豪,都是犹太人。以下列出在各个领域里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物名单:俄国氢弹和民主之父萨哈罗夫、俄国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钢琴大师里赫特尔、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等等(参阅《亚洲周刊》30. 1. 05)

当上帝用祂的临在来塑造一个民族的时候,他们肯定会重视生命丰富的内涵。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优越,那的确是个奇迹。那是上帝在过去几千年来在他们祖先的生命中用祂的临在形塑而留下的痕迹。当一个民族或国家或教会,不从上帝的临在去开发生命的丰富性与深邃,他永远只会停留在做些很表面或狭隘的事情上。现今的教会(华人教会?)不重视神学研究(或各个领域的研究)或不重视研究的人才(看一看教会每年的预算案就有答案),还有浓厚商业化的计划,会不会我们都误信了一位神或误读圣经?知此下去,我们不会走的太远。(完结篇)

王牧师

16. 2.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