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2, 2010


上帝并不想藉着与本我完全不同的个性工作,祂就是要原来的我,如今,有了神的帮助,我将成为自己多一点。」(祈克果的祷告)。

上帝对待大卫也是如此,希望他成长得更像自己多过把他改头换面。改变只会使生活(生命)失去连贯性。当常觉得生命中的一切都有问题,需要改善、需要被更「好」的取代时,生命的衡接性将被中断。长期缺乏这样的衔接性,我们的生活有可能会陷入失落之中、失去协调,也使人性机械化。

在一个商品化与科技导向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充满变数,但在成长方面却是呆滞与贫乏。每时每刻有新的科技产品充斤市场:新款式的手机、电脑、电器……新的时尚、潮流……令人透不过气来。但这些新的事物,不是成为长远明智成长的因素,只是取代旧的。一旦旧的被废弃,新的立刻占据空缺,直至我们失去新鲜感,再追逐下一个新兴的时尚。不断追求新鲜感的男女永远不会长大成熟,只会为自己制造更多自我解体的因子。这是被科技支配或被商品化所带来的错谬想法,以为革新改变就是进步、先进的「代名词」,若用在死的东西上或者还贴切,套在生命有机体上,就失效、一无是处了。

上帝在大卫的故事里.时而在,时而销声匿迹。祂的同在与不在兼具,以便让大卫得以成为自己,让他生命中已存在的一切可以活出来。祂与大卫所建立的关系,最终的目标并非复制跟祂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祂希望成长多过于改变,祂容许自己受制于大卫的各种抉择,而不是将祂的作为由外加诸于他。

王牧师

07.07.05

Sunday, October 17, 2010

脚印

圣经作者没有把大卫写成一位「石膏圣人」,供人敬仰与赞赏。他所关注的是一个满有人性的故事,写一个社会边缘人,为了挣扎求存所面对的种种困难与痛苦,为了生存所流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他更要我们去注意,如果不是上帝的工作,大卫就不能成为大卫。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如此!无论上帝的名字有否出现在情节中,大卫的故事,都是上帝在他身上的故事。作者常提醒我们去面对这事实:每时每刻人性的表达都与上帝有关,没有任何部分不是上帝的创作与塑造的。

圣经的作者用高妙的写作技巧,提供一个朴质无华的生命场景,让我们认识

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旁观者,驻足看看而已,而是引领我们「身历其境」,按着生命那复杂的真相看上帝如何塑造它,以让我们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过程,从而察觉到自己的生命也是如何靠上帝塑造、被上帝影响、蒙祂施恩。上帝在大卫的故事脉络里,并不是被谈论的教义,也非遥远而抽象的,更不是每日生活与我们脱节的神祗。

我们根本不可能撇开上帝,因为祂与地上每一个人的关系,亲密到一个地步,祂竟选择了我们的身体作为祂的身体。你以为上帝如果要在我们的人世间留下脚印,会在什么地方留下呢?岂不是在你我的人性脉络里,留下祂那不可没灭的脚印?

“毋庸在天上求索,属灵的事就在平凡、朴素无华的生活中。”——陈天赐

王牧师

29.06.05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圣经对大卫与约拿单之间的关系有极「大胆」的描述(参撒上1820章),它不容我们用轻蔑或嘲弄的口吻「说」他们的故事,甚至也不容我们在辩论伦理课题上(例:圣经容许同性恋吗?)被利用成方便使用的材料来堆砌我们的立场。圣经作者毫无禁忌地用创224中的「连合」(有攀附、紧紧缠住、黏附之意),即男女之间爱情最深入的契合,来描写大卫与约拿单之间的情谊关系。作者也不顾忌的说:「他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命」(撒上18232017),甚至跟大卫立誓约(撒上1832016),表达了彼此深相契合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不变的委身。那跟婚约并没有什么差别。

进入撒上20章,作者用十分扣人心弦及发人深省的说故事技巧,把约拿单在亲情与友情的冲突之下,面对了极大伤痛的代价,也面对维护誓约的考验。令人感动不已的是,约拿单明知道老父的王位已不保,扫罗王已算是「过期」人物了,以色列人的未来已落在大卫身上,呆在皇宫分明是朝不保夕。加上在王宴席上,父亲当众辱骂他,他已有充足的理由离开皇宫,与大卫名正言顺地远走高飞。至终,他还是选择了留在父王身边与大卫诀别(撒上2042)。但诀别的场面是难分难舍的离别,表达了他们始终不渝的关系。

上帝藉此段故事要说明什么呢?是不是强调高贵的友情情怀?学习肝胆相照的情谊关系?任何忠诚的关系都会面临沉重的代价?以下以一个角度来论述。大卫开始出场到被追杀,在他生命脉络里,嵌在其中的离不开亲情、友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他的一生都由关系堆砌而成,他与约拿单的关系乃突显了关系在他生命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上帝已经把祂的爱渗透到大卫的每个关系、每个生活细节之中,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唯有恒久专一的关系,才能产生让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东西。藉着大卫的生命,是否我们已领悟到上帝每一片刻都用所有的人间之情来表达祂对我们挥霍的深情?

王牧师

22/06/2005

Saturday, October 9, 2010

样板


隐恶扬善是我们宗教本能的理想和渴求。我们喜欢想像我们所钦佩的人是理想中的完人。除了对他歌功颂德之余,还会刻意地保护他,否认和隐瞒他「不怎么理想」的言行。当然那些没有「好榜样」可学的坏人应与他割席而坐。我们常爱用道德化或样板化的角度去解读圣经人物,认为圣经所记载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上帝要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言行道德是我们读经后应用的重点。因此圣经人物只有极端的分为两种人:蒙上帝纳的义人和被上帝唾弃的恶人。当读到扫罗和大卫的故事时,很自然而然地把他们道德化:扫罗是不合上帝心意的王,他的一生全是反面教材;大卫合上帝心意,他的言行是正面道德的教材。这样两极化的解读会不会把「没有的东西」读进经文?会不会犯了解经首要原则的错误:让圣经说它要说的,而非要它说我们要它说的?

如此样板化地解读圣经,只会把圣经贬为与其他道德经书没有什么两样。难怪非基督徒道出「宗教都是教导人行善」时,我们无言以对;也难怪圣经时我们来说,愈来愈不真实,离我们真实的生活愈来愈远。上帝从没有教导我们从经文抽取人物样板,把它凝固成「属灵原则」、「道德标准」和「神学伦理」,再将它们强加在我们身上。上帝并不是工厂老板,为人性打造「模型」,从「母版」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人性。

上帝并没有把大卫的故事写成童话故事人物,或好人的楷模,祂乃藉着一个跟你我一样,在复杂和摇摆不定、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人性及跌宕有致的生命中,道出一个有上帝的人性,也道出生命中的每一桩事,都是上帝精心设计的。祂并没设定样板化的生命,乃要我们不否认现实生活的可贵,正面面对人性真实的启示,而不会在抽象的大道理中迷失了自己。

王牧师 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