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在神学上被指称很“离经叛道”的一卷书,因为它过于“世俗”,故事的情节是绕着(20个)宴会来运转与推展,没有神迹奇事,没有上帝的发言等。因此,它被归类为“类似历史的小说”(history-like novella.如Carol
M.Bechtel; 李炽昌,《生命言说与社群认同》.页83)。
如此归类的一个重大原因是,作者在叙事故事时,安排了太多的巧合与偶然性(contigency)。故事情节的推展常常出人意表,充斥着许多偶发性。例如,以斯帖被看中;末底改侦破谋杀国王的阴谋;国王的失眠,夜读史书,刚巧读到末底改救他一命的一段;正想赏赐末底改时,刚好哈曼走进来;要处死哈曼时,刚好有一个太监知道哈曼制了吊死末底改的木架,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正是这些偶发的事件连串在一起,才导致犹太民族得拯救,免受仇人的杀害。最后(9-10章)以纪念此日子,称之为“普珥节”。“普珥”意为“求签”,本身带有“偶然性”的含义。(见Jon D.Levenson,Esther.p.18-19)
在第三章时,哈曼用掣签的方式以定下灭绝整个犹太民族的日期,表达一种在不能肯定的状态中定出肯定。作者用一连串偶发(不太确定)事件,加上上帝本身在情节中的缺席,目的是要精心营造一种不肯定的神学意义。Michael Fox对此论点作以下的论述(见Character
and Ideology in the book of Esther.p.247)
作者如此作是为了带出一个信念,我们并不能完全肯定上帝如何在历史或个人身上工作。一个人得到奇妙拯救,仍不足证明上帝在引导事情的发展。即使发生灾难,也不足以证明祂不在其中。
我们可能会对故事中的种种偶发事件,诠释成上帝隐藏的作为,那不完全错。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上帝常制造一些不能确定的生命际遇,以显示祂的作为不受我们的解读所限。也许,即使平凡的事也带有神迹的色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