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上帝没有销售员


「神的话不是拿来出售的,所以也不需要精明的推销员。神的话也不用找顾客,因此它拒绝降价和讨价还价,所以也不需要中间人。神的话不会与其他商品竞争,仿佛前者跟后者一样,可以放在人生的廉价柜台上供人选购……然而,它决不愿以廉售的方法屈尊,以求更多人抢购。推销者的成功是虚假的胜利;捅挤的教会和他们那些屏息的观众,可能根本没有听到从神那儿来且难入耳的言语。」(Karl Barth, Church Dogmatic.vol.3.p.125)巴特以上的一番话,对教会与传道者是历久常新的暮鼓晨钟之语。

向来圣经从不专讨我们的喜好,不奉承我们,不取悦我们,也不使我们愉悦;它的确很乏味的,有时与我们生存的空间一点关系都没有。例如,读到大卫杀死歌利亚的故事(撒上1715)。它与我们面对考试的焦虑、夫妻关系不和谐、工作压力、孩子不听话、长期照顾病人的无奈……有何关系?它的确是很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用孩童般丰富的想像力,加上一些没有的细节复述几次,它还是很令人痛快的故事。问题是:在应用的部分,若把它沦为平面化的道德训诲:学大卫的有勇有谋、对上帝有信心……就等于完成讲道(教主日学)的任务?应用部分常是我痛苦的挣扎:希望把它讲得引人入胜,与会众真实的生活紧紧地扣在一起,可以直接应用在生活中,让会众感受到上帝的话是如此贴近人性。可能,我为了要做个上帝的话之「精明推销员」而苦了自己

上帝并不需要推销员,祂要的是一个活脱脱的平凡人,能引领会众一起进入真实而涵盖人性不同层面的情节中,不偏重大道理或属灵伟人的风范,欣赏平凡人的故事身上看到上帝隐藏的救恩工作,并知道平常事物背后隐藏的神迹。

王牧师

1752005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不可见


不可见之事比可见之事是更重要的。上帝看人也是如此:「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大卫的出场的确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惊讶,有点像改编了的灰姑娘童话故事——身材并不出众、最年幼、最后的反被选上。大卫的选上成了「不可见之事比可见之事更重要的」注脚,是他内在的素质左右了上帝的选择。

圣经的作者在描述大卫出场的那一幕:好象有种能力让读者把自已读进去,直接与被描述的主角产生共鸣。我们没有出众的外表,只有平凡的外貌;没有特出的才华,每一天都为平凡的事而忙碌,普遍被大众重视且能衡量的:聪明才智、金钱、名次,偏偏没有一样引人注目。因此,我们透过力争上游.努力不懈的来肯定自已,希望在别人眼中占个德高望重的位置,结果换回来的是更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是否作者也要我们重视不可见之处,才是人性表达之处,愈注重外在表现,愈没人性?

大卫的被拣选,我们也不用大感愈外,过去列祖被选上的名单都是最年幼的,都是无名卒;他们的一生都是「耶和华看内心」的注脚。他们都不是因着为上帝作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才华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表现,才引起上帝的注目。祂就是乐意地在我们「一无所有」的状况之下暗中注入祂的灵(生命之气),不间断地在个人内心(暗中)之处创作与塑造。

上帝要我们认真去对待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因为祂如何暗中在这些人的生命中塑造、影响、施恩,祂也同样「度身订做」的实施在你我的生命中。祂看中内心,不只表达了祂注重人的内在品格,也说明了祂在人生命之处的作为是暗中进行的,是不可见的;因为人生命的大部分都是由 「不可见」(品格)的部分在左右人的「可见」(行为)。

王牧师

1252005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血泪史

60年前,世界二战结束时,亚洲大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中国和东南亚死于战火的军人和老百姓,超过三千万人。这是人类文明史最残酷的暴行,也是最愚蠢的一页……。以上是星洲日报为了迎合近日闹到天翻地覆的反日运动而推出《日哀·日怨》系列的开场白。(参星洲日报<星洲广场>,24.4.05) 每系列图文并茂的把日军的暴行一一呈现,甚至也访问一些幸存者,60年后的今天他们还未能抚平胸中的伤痛。读后心里不知有多不舒服,只能套用Bob Seiple的形容来吐心中的不快:「这种骇人的暴行用‘兽性’来形容还污辱了动物,动物只为食物,不会找乐子猎杀。他们不会无缘无故杀害上百万的同类。」(quoted by Philip Yancey, Rumors of another world. pg. 174)

我们都以为人类有了两次愚蠢的教训,再加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经济繁荣、宗教复兴,我们自然对人性都持着乐观的态度——总有一天邪恶将被克服,人迟早会变得完美,圣经似乎并不如此看待人性了。整个以色列史就是一部罪恶史,到新约福音书,耶稣一开始出来宣道,直截了当地命令人:「你们要悔改!」「悔改」是祂一贯的主题,向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信者非信徒,不住地覆述,希望人痛切的去面对罪恶破损人性的摧毁能力。因为人最真实的一面是:习惯性的犯罪。人若不坦然地去面对它时,历史会活过来做出控诉:个人是如此,整个社群也是如此。

日本人不敢面对自己的暴行,尝试作出扭曲与美化,不去做痛切的省思与悔过,那将会是永没有出路的愚蠢。因为历史并不是「过时的死物」,它常是上帝追讨不公的声音,它也会逼使我们面对自己最陋恶的一面。因为历史并不是单由「暴行或邪恶」所写的,它更是由一位默默用沉重的指头,把人类的恶行创建出美善的上帝所谱写的。当人用轻蔑的态度对待历史时,它会回过头来控诉我们的愚昧。最近日本所遭受的一切,岂不说明了,历史并不操纵在人的手里吗?

王牧师

27 .4 .05

Saturday, September 4, 2010

俯身屈就


有时上帝的决定与行动是难以理解的,祂似乎故意避免去调和叙事经文明显的矛盾之处。是祂看重扫罗,膏他为以色列首任君王,且用了极强烈的字眼以表达对他的重视:「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撒上10610 116),原意指很强烈

的动作:「冲进去」。但不知何原因,在撒上13章,他的王位被夺取,交给一位「合祂心意的人」(1314)。此事件引起广泛的讨论,大批上帝的不是:祂过度苛刻对待扫罗(unduly harsh with Saul);过于小心眼,甚至祂很野蛮(a savage God.参 W. Lee Humphreys. From Tragic Hero to Villainp.p.100, 106)。为何祂出尔反尔?祂对扫罗的刑罚会否过度不相称?(radically out of balance with the nature of his "crime". D. Gunn. The Fate of King Saul. p. 124)为何祂不调和经文之间不协调之处?祂故意容许我们去怀疑祂作事的原则?

经文的不协调〔处理扫罗被弃一事),是否也在反映了祂自己也面对不能言说清楚的苦衷?无可否认的是,祂常愿意尝试新的方向。当百姓要求立王时,祂把他们的意愿成为形塑未来的原素。因此,扫罗王权的确立,说明了祂宁可放弃自己的坚持(反对立王)以便新的历史方向可以被开展。祂放弃自己的主张所带来的苦痛,在撒上十二章有明显的反映出来(注意121222)。至于,扫罗是注定为悲剧君王,叙事经文似乎不能认同(参151129)。从撒上1315章的记载,是否显示了扫罗所代表的君王制度潜藏的腐败已不再是私底下的事了。在此事实的底下,原本是所有的百姓都要被灭绝((1225),扫罗王权被夺取,是否又再次显示了祂无可奈何地让步,以扫罗的王位保存所有百姓的性命。过去的历史常指出,祂常俯身屈就地走进他们的需要,现在还是如此。

同样地上帝常进入我们的需要。祂深切地了解一位母亲一天换十三次尿布的辛苦;祂看见我们殷勤用心地教导,被毫不在乎的孩子和青少年人藐视;祂也知道我们诚实卓越的工作表现怎样被忽视,而「欺骗伪造的冒牌货」却获得升迁。祂常俯身屈就地处在我们的地位与我们相处。

王牧师

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