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0

盛载

读圣经犹如读上帝心灵的札记,里头充满祂盛载或承担以色列人的质疑、稍遇困难就使性子反抗、困惑、绝望、人性的瘫痪、抱怨……但祂就是在乎他们!此态度界定了祂不间断地盛载了他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以他们最为熟悉和明白的语言表达祂的心意与情爱。例如:彩虹、约、云柱、火柱、会幕、祭物、律法、严父、慈母……正如犹太神学家所说:“神不是以抽象或高高在上的绝对属性向人启示自己。神是极其切身的神。祂发了命令,并没有单单指望人听从,情愿盛载了人的反抗……为了爱,祂宁愿盛载了与人纠缠不清的关系。(Abraham J. Hesche1)

盛载(accommodation),不只是在人际关系或与人交往不能或缺的元素:老师在教室里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词汇、技巧和观念教导。是不是在生命贴心交往的过程更不能没有盛载的功能?作为一个信仰群体,上帝不间断地盛载以色列民生命中的种种,也直接成为我们建立关系的基础。牧师容让会众盛载自己的脆弱与挣扎,以承认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并不是绝对的;真理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实在要有会友参与和贡献的空间。这种没有凌驾一切的超然姿态,一方面确认牧师需要成长的空间与接纳人性种种的胸襟,另一方面去欣赏会众的生命和经验,也是信仰群体生命成长不能或缺的养分。从另一角度看,目中没有会众的牧者是一个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神明,他所传达的可能都是自己的野心和偏见。从旧约到新约,上帝的心常萦系着自己的百姓,牧者怎可独善其身呢?

总之,没有盛载别人生命的种种,爱无法启动。

王牧师

5.2.04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迷失


读到利未记时突陷在迷雾中,好似以色列人在旷野中迷失了方向,全书没有了叙述文(故事),全部是读来沉闷、刻板、一大堆不易理解且与我们生活毫无关系的祭祀条规与各种律法、礼仪细节。翻查几本书后,加上两堂道,说服自己把利未记化成讲章是极具挑战的,甚至为了试图使经文切合会众胃口,而胡乱作出毫无根据的臆测。以我现在的能力与学识,按照书卷与章节顺序讲道,选择性还是必要的,或者就是粗略地带过,那也是我的能力可到的地方。

经过一番祷告后,已决定搁下利未记,并不是回避困难,而是能力的有限。从118 日开始,我们的焦点将会落在民数记,它将会是一卷带给我们什么的书呢?我相信离不了迷惘、困惑。因为他们(以色列人)还在旷野,它乃关乎他们在西乃山和摩押平原之间旷野流浪40年的故事。虽然有上帝清楚的指示、组织上的安排、指定的礼仅与律法,把他们训练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但他们终究还是迷失了。

我相信上帝并没有给予我们生命全部的答案,反而是常常让我们陷在许多问题里;很多今天挣扎的问题,明天或再明天还要挣扎。有些痛苦或可以名状、或无以名状,也不会消失,总之祂并没有除掉任何可令我们不安的事情;不是给我们解答许多难题,而是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王牧师

14.1.04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回荡


从创世记到出埃及记,是上帝首先发言,使一切事物有了实质的存在,每一个存在都是先被祂说出来,以后才存在的。是祂主动地以惊人的方式与个人建立【立约】的关系,使人敬奉的不再是个遥远、不可接近的神明。是祂起始地用具体的救赎行动将祂百姓从最强盛的帝国中抢救出来。在旷野,祂主动地用极具体且亲密的方式——会幕,从西乃山上【搬进去】与以色列人同住。是以色列人主动毁约与背叛,祂忍受他们不信实的屈辱,依然在惨痛中尾随悖逆的百姓,不舍离弃,与他们重新立约,使他们有了明亮的前景。

有了这样明确基础:上帝的话语与行动是完完全全的、毫无例外的先于一切。我们就不能单独地来看待律法的遵守与敬拜祭祀的条例。若没有了「恩典先于工作」的基础,律法与敬拜会转化成【行动上的偶像】——用来获取上帝注意或赢得欢心的手段,那将是上帝所不愿意的律法主义了。

律法与敬拜永远是回应恩典的行动,它们说明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部份都是先由上帝主动启动、塑造成型、供应并赐福的。生命有意义并不能单从我们【做什么】为基础的,那是偶像崇拜的内容。生命有内容与意义是上帝先主动介入的生命,非强行的灌输祂的想法或以操纵手段逼迫改变,而是长久往来地让我们心甘情愿的,用相应的回应来感受祂的改变与熏陶。因此,【信心的生命并非在我们里面一次作成的,而是在我们心中,以甘心顺服并乐意敬拜中,完全回应神命令和赐福的话语而产生的】(Eugene Peterson)

王牧师

7. 1 .04

Tuesday, January 19, 2010

情难舍


两位旧约学者LevinasAbraham J. Heschel都一致指出,不仅人需要上帝,上帝本身也需要人。人对祂正面的配合或反面的背逆都会掀动祂;无论是欣喜若狂还是万分沈痛.对祂来说都是真实的。圣经的作者也不避违地应用极人性的形容词来描述上帝:上帝充满怒气、嫉妒,上帝充满热爱,有时也心灰意冷,甚至刻意地压抑自己的能力。以上的描述的确凡俗得令人不敢置信,但全然投入在人性里、与人生命互相融合又是不可稍离的紧贴在一起,若不是跟爱有关的字眼,不知还有其他更贴切的角度呜?

敢于爱,就会赔上伤痛,连上帝也免不了这一条定律。爱的本质不是轻省的,它必然是辛苦经营的,而且屡屡颓丧、屡屡失望。是不是祂极注视关系,不回避任何的伤痛与困难,为的是让人从感情关系中对人性更深刻的体悟:矛盾、抵抗、冲突中……重新定义自己、挑战自己,又从体谅和了解中开拓自己?不同形式的亲密关系交织成我们的一生,离不了关系都源自于祂黏缠的与人相依相附的关系,也就为人敞开了生机勃勃与无限可能的大路。因着祂情难舍,人间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不断在前面开展着。

是祂的情难舍,催逼我们去重视每一个祂所创造的人,为他们庆贺与喝彩!人的一生无论多平淡平凡,还是多姿多彩,都是这位专情投入的上帝在与人“情海波涛”中全面押上自己,使人从祂的情难舍中,发掘生命中浓烈的爱、清甜、盼望、满足,奔流不息的真诚连系的背后皆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望,一番又一番的颓丧与折磨所换取的。

王牧师

17. 12.03

Monday, January 18, 2010

抽象


《魔戒三部曲》原作者托尔金钜细靡遗地刻画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很难确切指明谁是故事中的主角。【托尔金把他们当中许多当作主角,多次多方以他们为核心来进行描述,这很像上帝对待我们每一个人,一而再地,让他的整个故事绕着我们转,我们都是主角!】(Mark Eddy Smith, “Tolkien' s Ordinary Virtues” pg. 174)很难不指出托尔金的名著不受圣经作者所影响,他的确花了很多心力去写每一位角色,到一个地步让他们在故事中任意发挥,有血有肉地活现在故事情节中。我所读的圣经中的上帝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令祂着迷、心醉,祂并没有用普遍性或抽象性角度来看待人,而是很个别性、细腻地参于在其间。【真爱永远关心的是个别的人,而非一般某些事或某些人,也不是任何事或任何人。】(Eugene Peterson)

当牧养愈来愈目标化、只注意普遍和抽象,以数字多寡来断定成功与否,为了眼前的获得而不顾长远的损害是必然的结果。长久面对如此平凡、如此不起眼的会众,很容易把他们不当一回事,只把他们当作是抽象的数目字,以满足自己成功的野心。活在一个资本主义兼消费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下,作为牧者会不会不假思索地以更大的数目字来评估教会的进步?一旦惯于这样的思考模式时,我们很容易只注意那些能够用数目字来衡量的事物,但生命本身它既壮阔恢宏又精细幽微,可以用数字来涵概吗?

圣经透过家谱、上帝个别的与族长贴心的关系,甚至会幕极精细的设计都一一地说明个别的生命深深地吸引祂去关注、去疼惜、去温柔呵护、去享受,甚至屈就自己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深藏在阿爸天父心底深处最柔软的一个角落,牧者怎能不以此接轨?

王牧师

03. 12.03

Sunday, January 17, 2010

转眼为耳


你我都处在一个歌颂影象,贬低言语的视觉文化之下,已经到了没有影象就不行的地步。影象已支配我们的生活,它已潜越上帝的地位,让人只注意超真实的世界,对不见的世界全然蔑视。本来与不可见的上帝建立关系已经相当困难,在视觉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人与上帝的距离越离越远.

我并不全然反对影象或高科技文化,我所反对的是它的骄横越界,把言语所建构的世界全然地潜夺过来,使人无法分辨见实的世界与真意的世界;更霸道的认为影象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影象只是言语的辅助,而不是颠倒位置,影象本身不能自我解说的,它所建构的世界是平面化的世界。

人对言语的不尊重,是不是源自于言语已成为政客的宣传工具,加上他们的言语大都是假话与空话?还是讲台上太多言之无物的陈腔滥调或故弄玄虚的言辞,使人忽视言语的重要性?还是讲台上的言语跟说话者的内心及行动脱轨,影响人对言语的不信任,而不仅是因影象文化坐大之影响?上帝用言语创造世界,用言语救赎,也用言语塑造我们的生命,以上的元素岂不是说明了上帝所重视的是什么?祂并不是用一大堆毫无感情的言语/文字把天上的资讯刻板说地出来,而是非常个人性的,用极有感情的言语及鲜活的生命力,且深刻的用言语与人建立活的关系。当讲台只传讲一大堆毫无生命的资讯时,会不会让会众离上帝愈远?会不会重视视觉/神迹奇事而轻视言语,对长久牧养而看不见果效的牧师是极大的诱惑?作为一位上帝言语的代言人,当人对言语已失去信心时,岂不是极具挑战?当人对言语没有耐性时,我们并没有先看见言语有其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甚至上帝如何用言语塑造生命的真正的底蕴都没有下功夫,就退而求次与流行文化接轨?

「今天任何人要挽救人类,要先挽救人对言语的态度。」

~Jurgen Moltmann

王牧师

19. 11.03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朝圣者


我喜欢旅游,因为万水千山都有情。旅游是生命旅程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有惊叹、惊艳、惊心,但有时也有平淡无奇、被定规刻板的窘境,平时的生活常处在不确定性里 (unsettling),甚至是很飘渺、若有若无似的,旅游则不同。它已经有一个预先仔细编排好的行程表,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给人很有踏实感,就是有差错,还有后备支援。人不能长久忍受生命中的无常和不可知与太多的可能性,有时也要过一种表面看起来相当刻板且被定规的生活,如:旅游,以平衡一下,让自己去体验一下「人造」的人生旅程。

长久活在被定规的生活里,会不会令人厌倦?真实的人生是一趟的朝圣之旅,它是无法预先排演的,没有行程表。整个过程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就是走完一生也无法用最准确与精确的言语说个清楚。如果人生是一越旅行团,样样是「有迹可寻」的、被安排妥当的、样样都有明确答案的,人还有时间与空间专注上帝吗?真实的人生常有无常与可能性,上帝并没有把生命的未知预先让我们知道,祂知道人最宝贵的经验,都是经过努力与痛苦而得享的成果,就是走到山穷水尽,没有现成的支援时,祂只有保证就在下步那里等着我们,供应我们有时都没有察觉的支援,祂给予的福祉有时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要的赐下来,因为有时我们根本都不知道什么对我们较有益

这一超到上海、杭州、苏州、江南水乡之游,全团的旅费全由你们支付,谢谢你们给予的优握,铭感于心。

「人生似走一趟:向前看是朦朦胧胧的,但往后看却是清清楚楚的。」

-林治平

王牧师

29.10.03

Saturday, January 9, 2010

情牵江南水乡(二)


苏州的第一天,心情异常的宽松,因此起得早。用过早点,8.45am驱车前往虎丘山,是苏州标志性的旅游景点,是吴王葬身之地。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山的由来有两个传说:其一,它的全景像一只卧虎;其二,相传吴王的陵基旁守着一只虎。

此山丘种植了好多的香樟树,按葛小姐的解说,它是苏州的市树,无论你到哪一个角落都会遇见它。为何苏州人那么重视香樟树?原来背后有个感人的民间风俗。古时候,母亲生下女儿,父亲就在门前种一棵香樟树,等女儿长大成人出嫁那一天,把上一代为母亲种植的那一棵香樟树砍下(而不是为女儿种植的那一棵,因为还小)把它制成陪嫁品——家具,送给女儿。这样古朴的民风,藉着一棵树把父母亲那一份浓浓的爱鲜活地代代相传,也藉着清淡的香樟家具,提醒每一代缅怀着上一代的恩情,然后化作一缕缕的祝福于下一代。多么令人心折的民风。

10.10am离开虎丘山驱车前往寒山寺。此寺留下一首由张继所创作的一首诗叫《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短短的28个字里,它告诉我们:在一个深秋宁静的夜半,一位失眠的旅客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望着满天的霜气、江边的枫叶、江上的渔火发愁:寒山寺夜半钟声轻轻的敲破宁静,传到客船来,惹人愁上加愁,浓浓的愁绪穿越时空,依然荡漾在寒山寺内。

11.25am抵达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是苏州众园林之一。古代中国式建筑物,尤其是富贵人家,庭院深宅,空间的设计是曲曲折折的,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望不见房子的全貌,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意境。留园中有优雅的阁楼、跌宕起伏的奇石假山、平静的人造湖、杨柳风情万种的风姿,还有宅内帘幕一重又一重,充分显示大户人家的气派。也难怪苏州的园林被誉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


王牧师

于苏州9. 10. 03

Friday, January 8, 2010

情牵江南水乡(一)

我喜欢旅游,因为万水千山都有一段凄迷动人的故事,每一座城市背后堆砌了许多精彩动感的生命故事,我喜欢去感悟那一份远古历史久久不息的生命憾动。

江南水乡之旅应从何处说起呢?1 08日晚上就与金发兄驱车前往马六甲堂之传道楼留宿,一整夜辗转反侧,好梦留人睡。4.30a.m与马六甲堂会友共乘一辆巴士直驱国际飞机场6.30am顺利抵达,办好手续,等了近2小时半后成功进入波音7772000 9.15am起飞,抵达上海蒲东国际飞机场已经是2.00pm了。

我们这一团共有43人,由领队志峰如母鸡带小鸡似的走出机场。机场外等着的葛小姐,是我们的全陪,已安排好旅游巴士载我们驱车前往苏州。我们的第一站非上海,而是离上海三小时以外的苏州。途中,葛小姐自我介绍后,就为我们介绍苏州:它有三个特色:著名的水乡古镇,拥有好多古城镇,是中国24名城之一;是园林城;拥有300多个湖泊,地理位置上,它位于长江三角中心地带。

5. 30pm抵达苏州,天色已转暗,气温在20℃至25℃之间。吃过晚餐后就在苏州阊门饭厅留宿。

以上每个片段都在一天内发生,整个行程勿匆,没有出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出轨的状况,一切都在「轨迹」里发生。第一天没有安排去景点参观,没有驻足停留,只是行色匆匆:是不是没有了景点就「没事发生」——心情或心灵没有多大的变化?生命的旅程能不能不只计算那些刻骨铭心的情境与心境?

沿途的乏味和空洞,是否也让它鲜活的涂染在生命的画布上?生命,本来就是,不是接下来的事而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事:当我们能正视或专注当下时,生命中的乏味和空洞,会不会较暗淡了?但,生命中,没有了上帝,专注当下会不会很难?

王牧师

05.11.03

Tuesday, January 5, 2010

我想停顿(二)


我并非精疲力竭或「休息为了走更远的路」为由而想停顿,甚至也不是为了一个学位来证明自己是有用的;要以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有用、有价值,不是神造人的原意。但不可否认的,我也会跌进轻看自己内蕴生命力的试诱,只夸华而不实的外在表现。因此我要停顿,并不为了增添更多牧养教会纯技术性的资讯,而是在有条理的时间和空间,使我远离自身狂乱的活动而能清楚看见神已经做成或正进行的事。

我需要短暂的「离场」而有更多的时间进修充实自己,不然,我的生命很快就「打烊」了;把自己的工作与神的工作划上等号,甚至被工作的成果所驱策,而不假思索的以数目字来评估进步与否,那时我就只注目数字的多寡而忽视生机勃勃的生命。

我需要停顿,在有条有理的时间和空间里,使我与周遭的人分开,让你们有机会自行面对神,而不需我的推动与多管闲事。我们都不需要太多的专家来告诉我们如何做这做那,我们每天接触太多这些陈腐的言说,尤其是在讲台上的“know-how”与商业化社会所提的“know-how”相差不远。有时“专家”不在场,会使我们更容易分辫出【事件的神】与【观念化的神】之中的分别在哪里。

我要停顿的动机不是功利主义式的:保持高昂的表现,酬劳增加,恢复体力等。停顿,是为了能轻易地步入神做事的方式之中。


王牧师

24. 9. 03

我想停顿(一)

终于把教牧硕士两份研究文章写完,趁着去马神图书馆还书,就把那两份定我毕业与否的功课交上,心情如释重负,踏出门外的步履好轻松如天尽人愿,今年的10 18日,你将会在马神的毕业礼上遇见我。

回头去图书馆借书,一场的邂逅,遇到忘年之交、同窗好友,相约一起吃午餐。他问起明年安息年进修之事,我的回应是:还在挣扎,举棋不定。他就用自己过去进修神学硕士之前的挣扎与我共勉,还加上一句:「头出,身子就自然跟着出,」一妇产科座右铭,让身处生命一个极重要转折的我,多了一份向前迈步的勇气。

已经有一段的时日想着要如何去善用明年的安息年。从神学院出来已经十年了,今年算是一个阶段的小结,明年是另一阶段开始之前的一个停顿。我要回到神所定规创造的节奏里——恩典先于工作,让自己的生命在休息状态之下去完成。让自己在完全无所「生产」状况下,更能注意神已经做成和正在进行的作为,而不随意强夺祂的荣耀。

Donald Barnhouse曾说:“假如我只有五年事奉的生命,我会用上三年时间读书作准备。”耶稣用了30年时间「不事生产」,只为了三年的牧羊而准备。他们是否留下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律:行大事之前,必须要有守静的时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想停顿……

(待续)

「安息日必需遵守,这命令使我们主观地体验‘是什么’ 比‘做什么’更重要」~Norman Brown

王牧师

04. 9. 03

Sunday, January 3, 2010

生命总有伤痛时


【神受世上的事物所感动和影响,并且相应地作出反应。世上的事和人的行为会使祂喜乐,或者使祂愉快、忧愁、怒。祂并没有使人觉得祂采取超然的姿态去审判世界,祂的反应是积极的、全然投入且充满生命力的,也因此世事的价值得以肯定。】(Abraham I. Heschel)

就是因着祂全情投入在人与事物中,一切就显着不能被忽视的价值与意义,这当然也包括了我们都认为很难跟意义拉上关系的苦难。的确是个事实,痛苦是一大败笔,祂为什么在这美好的世界把痛苦加进去,把世界搞得一团糟,如果没有痛苦和苦难,信靠与尊崇祂就容易多了,苦难有意义吗?它本身不会加深人与神的关系,反而会使人朝向反方向走,它甚至摧毁人性,使人满心怨毒。

有趣的是,圣经对于伤痛这问题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抽象或哲学式的答案,甚至也不为苦痛辩解,是不是说明苦痛本身并不是一项待解决的【问题】?一般上我们都认为苦难反映出【有问题】——通常与疾病同类、一种缺陷或显示出哪里出了毛病,总之,都是较负面的理解。圣经或上帝不喜欢陈腔滥调或很抽离的去谈论【苦痛是什么】或【如何减少苦难】一大堆偏离真实生命一大截的命题。因为圣经一致的立场:「把痛苦当作是‘问题’,在贬抑人性,以俯就的姿态忙着纠正受苦者,是贬低受苦者的生命;而用坚定、安静而满有信心地认真看待苦难,并陪伴受苦者等候黎明的到来,则最能赋予苦难的意义」(Eugene Peterson)因此,圣经一谈论到伤痛时,大都是“教牧性”的——同舟共济式的支持。因为苦痛在那里,祂也在那里;祂是受苦式的参于在你我的伤痛中,而没有急切的去处理。

「哀痛是人的一种普遍基本的成分,它就需要经历到底而非克服或医治。」

Cova1 Macdonald

王牧师

2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