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我们都在


鲁益师(C. S. Lewis)在他妻子患癌症不治之后,伤心欲绝时写下这一段很无奈且生动的字句:【神在哪里呢?当你快乐,快乐到不觉得需要神,快乐到觉得神对你要求有点近乎烦忧,这时,你若醒转过来感谢它,它会张开手臂迎接你。但是,当你迫切需要它时,当所有其他救援全部落空时,你发现什么呢?一扇当着你的面砰然关闭的门,从里头还传出上门栓——双重门栓的声音。再多等,那种死寂只会叫人发慌。】(引自《卿卿如晤》)812日以后的几天,我们的心情与鲁益师不分轩轻。

那一天骤然出现的噩讯,不经我们的同意之下撞进来,它惊动了每一个人,刹那间,平时井然有序的生活突陷入恐慌与失序。我们的心都被恐慌、忧虑、痛楚,深深的栓锁。每一天的心绪异常的复杂、沮丧,充满好多的问题,但都没有答案的无奈、伤痛、脚踏【实地】的平稳,突然之间离我们好远…好远。每一次从医院获取的消息,都令我们的心不断往下沉。为何就是那么一场意外,可以产生如此浩大的力量,使我们陷在毫无把握的窘状中?是什么浑厚的力量,把我们全部的心栓住,全然投上心力祷告,静观永恒介入现在(就是看到莉琳有一丁点的起色,我们都乐意用尽心力祷告)?是什么不可见的力量使我们祷告会完毕后,我们都不愿离开,每个人都在沉思,深刻地去体验生命的残缺、苦楚与哀伤?又是什么的力量,逼使我们去咀嚼生命中如【咀腊】与晦涩的部分?

生命总有伤痛时,有谁能体会那沧桑苦斗的滋味?我们都在。那一股摆不脱的苦涩一直笼罩在心头,步履何其艰辛难移。那一刻,我们都在。一点的慰问、关心、恳切的祷告,都化为生存的力量:我们都在。我们都在生命的大教室里,因为知道祂从来没有自这个世界引退……

王牧师

21.8.03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医院


早安!

在医院里会找到上帝吗?每张病人的脸孔挤不出一丝的笑容,呻吟声此起彼落,护士小姐手中的工作从没停止过。人来人往,无论把医院设计得如何柔和、尽量减少【忧郁感】,但医院还是不得已才来的地方。

我在怡保Fatimah院骨科病房照顾我的爸爸,病房在2283号,里面有五位病人,每个人都因着不同的际遇而相聚一块,病情大至不一样,但同样行动不便,平常可以在不同地方进行的【日常习作】,如今都得在病床上进行,它就是难以形容的不方便。

爸爸膝盖的问题已相当久,这次因着整只脚肿胀,剧烈的疼痛,无法行走,在我五姑安排之下给全东南亚数一数二的骨科医生进行手术。手术顺利完成,算是一桩神迹,因乃进行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而爸爸有心脏病,危险性极高,但经过医生检查之下,他的心血管阻塞己通了,不知多感恩!

在医院里有上帝的足迹吗?那些护士若是为了三餐而出现在医院里,我可不赞同。其中一位年青的护士,在处理我爸爸的粪便时,眉头都不蹙一下,我欲帮手,反而被阻止。护士的工作是服事多过于金钱的酬劳。其实,我在每一位护士身上看到上帝的足迹。我也成为上帝在我爸爸身上施行爱顾的手,因着亲情的相伴,驱走了许多孤寂与落寞,也减少了一半的痛苦。当我在星期三早上欲离开他时,他流下不舍的眼泪,我的心隐隐作痛,总之我在283号病房里,看见上帝的足迹,也让我深深体悟:每一天的生活是经历上帝的沃土。

王牧师

14. 8. 02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混乱


每一天环绕着我们的都是断垣残壁——残破的婚姻、受挫的事业、人际的张力、人性的泯灭、政客的谎言、商业化的宗教信仰。报章每一天都图文并茂的做真实的记录,使我们在断垣残壁中喘不过气来并告诉自己:要说服自己相信这是天父所掌管的世界何其困难。

在这样的气候之下,做为牧师就有强烈动因把教会与社会的失序、混乱等等的断垣残壁给予修理与调整过来这么多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的牧师在这失序与残破的世界中讲了多少篇的道,在圣餐礼中,用了不知多少的酒与饼,情况似乎并没有改善多少,被罪恶所残破的世界依然故我的混乱下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评估牧师的工作,他似乎是最没有效率的,他并没有【修理好问题】。

是不是井井有条、有条有理,才能说明神的作为,而泥乱、失序、不确定性,跟上帝的工作根本拉不上关系?以我们宗教天然本性,我们较喜欢投射出一位有【道】有【理】的神,这位神是不容许混乱的存在;祂所管理的世界若存有长久的混乱,岂不是威胁祂的全能?我们都讨庆混乱,因此就爱上计划,让事情井井有条,让生命有规律,甚至制造出一位神来维持秩序。如果是这样,我们离圣经所启示的神与真实的人性,会不会大远了?

为何井然有序?创造天地之前是大混乱(创l2)?为何以色列人获得自由之前,神容许511章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为何任何的创作、艺术品的成果,大部分的时间是先沉浸在不确定性里?在真实的存在里,主要构成生命故事的元素是混乱,上帝的作为大部分是在混乱里;祂没有急切的清理混乱。

王牧师

13. 8. 03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离开


早安!

教宗若望保罗二世曾写过一首很有哲理性的诗,叫【观春雨有感】。诗的大意如下:

春雨落下,青绿的叶面太小且幼嫩,它载不住雨滴的重量,于是雨滴又来又停,叶面依然无法将它留住。

他欲带出的信息显而易见:万事万物(神)对人从未放弃它(祂)的慷慨,每天藉着许多事来彰显真理,但我们却任由它消失而去,原因在于我们缺少了将它留住的心灵空间。知何拓展我们心灵空间才是真正的关键。

上两个星期在神学院里进修教牧硕士课程,对我的思想框框与心灵有许多的冲击。一位是拥有许多学位的婚姻辅导专家,他教我们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婚前辅导,打开我的眼界!另一课程叫【教会管理与教会增长】,由两位全香港最大间教会的收师来执教。其中一位是女牧师,拥有管理学硕士,个子娇小玲珑,但讲起课来可不简单。令我难以置言的是,她竟然用世俗管理学的进路去诠释并落实管理学在自己的堂会。她大概用了三天(每天从早上8时半讲到下午6时)的时间讲解一大堆世俗管理学的理论,很多人魂游向外,我也不例外。几间教会在短短的25年内,从22人增加到5000多人,她说跟世俗管理学分不开关系,难怪当地教会称他们为离经背道的教会。

另一位是主任收师(他到最后一天才出现),介享他教会的点点滴滴,不知走过多少的艰辛路。令我钦佩的是他的胸襟,没有排除异己,不断栽培他所缺乏恩赐的人才。现在拥有7位各自专长的教牧同工,各尽其职,他自嘲地说到自己很闲空,什么事都不管,只做赶走会友的工作。

把以上的元素合在一起,就是教会增长的原因:开放的胸襟,吸纳世俗知识的优点,放下成见,有远见,善用人才,还有我发现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极强。这是我要不断学习的,这不也是神要我们学习的吗?祂命令亚伯兰【离开】的不只是可见的家乡、国家与家人,也包括所看不见的价值观。换句话说是要他拓展自己的心灵,然后才能接纳新的东西。心灵的框框若是狭隘的,神要如何把新的东西放进去?从旧的框框进到新的框枢,那个过程岂不是要许多的反省与【放下】?

王牧师

1.8.02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晦涩


要把雅各的“二妻二妾”之间的情绪化斗争,甚至用违背神心意的手段——为雅各纳妾、愚昧的言语、争宠、诠释为神直接的参于,是极不协调与风马牛不相及的。上帝怎么可能容许不合法的妾怀孕生子?怎么能容许人的私欲逐渐膨胀之下还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这岂不是让人更堕落?讲道的困难就在此,就是在一个神并未被提及的情况下,或在一个人未察觉祂存在的地方,提到上帝的作为。就在那艰涩隐晦的地方指出祂的意志和人的意志相互交错的参于事件的发生,是要用极细腻的心灵与耐心去品尝。因此圣经向来就不是“使用”的真理,而是“活出来”的真理。

我们自小都被训练成要生存就要解决问题的真理之上,因此我们都很习惯地活在一个崇拜能解释并解决问题的专家;因此各种问题都有固定的专家。吊诡的是,专家愈多我们的问题不减反增。其实,待解决问题的生活是被简化的生命,它把生命中的晦涩、奥秘,全否定掉,并把人类的存在缩减成可被管理、修理与控制的。圣经一致的立场:【生活与生命并不是待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份深不可测的礼物。】——Gabriel Marcel

若牧师全天候的工作是有效地处理与解决各种奇难杂症:委员会问题、情绪问题、拟出新计划、发展更好的管理程序等,其实牧养工作早已遭到破坏。牧师首要之务是在艰涩难懂、充满吊诡与混乱之中阐明神的恩典,甚至唤醒大家留意平凡中有上帝的足迹,提醒人理解:没有上帝的生活,真实的人性就很模糊了,因为上帝重视生命与生活中的晦涩部分。

王牧师

18/06/2003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是结束也是开始


创世记的作者要如何结束上帝与人的故事?他用特大镜头来记述稚各与约瑟的死亡,那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束。上一代的死亡才能让下一代开展崭新的一页,因此他们的死亡并不是对上帝的应许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终止祂祝福万邦万民的计划:死亡是结束也是开始,死亡并没有结束一切的力量。耐心等一会儿吧,你就会发现创世记是以两位族长的死亡落幕,接下去的出埃及记故事却以诞生开始。

用了相当长与久的时间在阐释创世记,自已也逐渐被它所阐释。它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的生命轻易地从特定的时空中抽出来,转移到故事人物的处境。就在那儿,神用那人所经历的生活素材:生孩子、配偶、怀疑、财产、人际互动、死亡,祂就在那人真实(有血有肉)的存在中找到他,与他建立交心的关系(无论那人多好多坏)。祂就是愿意花时间来等待,等待人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学习用更丰富的视角来认识祂与品尝生命。祂也在那儿用人的故事成为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经历自己在此时此地的各种生活素材。就在那看起来不可能的地方看见恩典运行在其间;就在生命的点点滴滴中与祂建立交心的关系。当每一位族长的故事结束时,岂不是在读者身上是一个开始。神如何在他们身上所施行的救赎故事,并没有因他们生命的完结而结束,反而是邀请我们去活出自己独特的救赎故事。

No matter what we do, we continue to be part of everything God is doing. Nobody can drop out-there's no place to drop out to.】——Eugene Peterson,

救恩的故事由一代结束演译,将由另一代开展活出来。是结束也是开始。

【当神人关系被套入一个预设的方程式中,就很容易把信仰瘦化为夫子之道的教条。】——吴思远

王牧师

15/05/2003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神在找什么?


读到创25章,亚伯拉罕开始隐退,他凭着信心送走所有其他儿子((256),确保祝福转移到以撒身上。在神的计划里,以撒开始站立在舞台上,取代亚伯拉罕。在这过渡时期,作为长者,要放下的都要放下,让神的祝福一代接一代继续成长扩长,在这一点上,亚伯拉罕做到了。在与神同行的历程里,他学到放开胸怀,放眼看更远的方向,以至不让自己成为上帝祝福别人的拦阻。

回头一望,缅怀亚伯拉罕的一生,并不是那么事事如意,他可以称为旧约圣经第一个体脸对神失望的典型人物。虽然经验过神迹,在神的应许之后,是神长期的沉默。有了儿子,突然神成为他最可怕的敌人。神似乎故意在耍他,为何要逼他步了绝境才肯罢休?祂究竟想在他身上找到什么?又要拦阻他获得什么?是否要他学到:没有理由相信的时候还相信神;就是困境没有消失,还确信神的爱?是否样样都有时,才能说明神的爱?

看一看以撒和利百加,苦苦等了20年,有了孩子,却又面对种种的苦境。上帝要藉着这些人提醒我们:一个蒙上帝赐福的人或爱上帝的人就会蒙福:一生如意、一帆风顺、凡事顺利、身体健康,反而是相反的。因为祂知道:需要愈多,苦难也会愈多,只有祂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助于我们寻索丰盛的生命。

神在找的是信心,只有信心是人类对神表达爱的最好方法

王牧师

Saturday, December 12, 2009

生命的解画人





绽放着绚烂的向日葵花朵,将逐渐地失去傲人的光彩,生气盎然的美景奇观将被凄苦凋零所取代,若说它的生命可以画上句点,还嫌早呢。它默默地把最后最后的生命完全地注入在花子宫里的未来希望——花胚胎。表面看起来它的生命将不会有任何的可能了,但实际上它把所有的可能都化成粒粒极不起眼的种子,让下下几代去见证生命的韧度与广度,当然,也不忘记给予人感官上享受的使命代代相传。因此,它并不是「完」了,而是「完成」了。

在家庭里父母应该是有希望又有爱的生命解画人。儿女由上帝交托下来,只交给父母,最终的目的,就是只有他们能把子女的优质引出来。不但如此,只有父母能引导儿女明白他们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应朝向怎样的将来前进。他们若找不到自己能信任的解画人,就很轻易地跟着大队走,毫无目的地生活下去。若父母亲看不到子女生命中的种种希望与可能,子女要知何去理解他们的现况与未来?

在一个只歌颂成功而少接纳失败的社会,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爸妈的爱与接纳是无条件的。我们的爱不是由成绩表来定规的——要不断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不忘记给孩子搂抱,上学前一句鼓励的话或祝福祷告,与睡觉前在脸上亲一亲,这些都是子女能明白,又铭记不忘的爱的动作。有一天他们离家了,或我们的离去,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深深地被爱惜过——这种被爱惜感是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有效保证。

我把眼睛从书桌移向窗外的向日葵,它们似乎在提醒我:「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每个人的灵魂比整个人类历史,连同其中的帝国、战争、革命与文化兴衰,有更多的意义与价值。」(Nicholas Berdyaer)

王牧师

07/05/2003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甘苦交织的滋味


你会如何解读约瑟的故事?在全球都笼罩在非典型肺炎的恐慌中,再加上生灵涂灰的战争,看来生命会愈来愈沉重;战争与疫病会不断地嘲弄着日光之下的每一个人。我们又如何用约瑟的故事来为当前发生的事给予解释?

当约瑟与十位兄弟碰面时,为何故意把自己的身份隐藏?为何要扮演上帝去试验哥哥(试验贯穿大半情节),是变相的报复?还是嘲弄他们过去的无知?但整个故事所呈现的是,他宽恕哥哥们多过于报复;是参与者多过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为了更能掌握约瑟的故事,我们不能没有希伯来人对故事理解的角度。他们是从历史(故事)来了解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存在是混合着神的旨意和人的自由意志,所以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无论出于信心或不信、邪恶或正直、顺服或悖逆,都具有意义。因为每一天所发生的事并非无中生有,故事中的每件事都有一个重点,没有一件事是脱离「故事的情节」。既然如此,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连上帝也是参与者),没有一个人可以置之度外的做个旁观者,这也包括约瑟的故事。整体故事的发展,他并非主导一切让事件按他的意思发展,他同样参与其间的去把仇恨化为祝福,主动饶恕他们,也没有刑罚他们,把他们的错当作是上帝的工作。甚至也承担「试验」过程的复杂的情绪反应。

「上帝固然是事件发生的主导者,但祂不勉强事件的步调;祂容许事情发生,但不直接干预;透过人的行动达成祂终极的目标,而不把行动加予人或直接管理掌控。」(Harrison E.F)为的是让人有机会参与故事的发展,而不轻易产生超然感或优越感。肺炎与战争并不是「别人的事」,它们是你我共同的苦难。趁着受难周的来临,少一点去分析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或者批评卫生部掩盖病患的数据,用多一点时间去祷告,以增加对苦难承担的力量,多一点空间来感同身受。



【受苦不单是受造者离弃神的证明,也是生命存在之深度的证明。】——Nicolas Berdyaer



王牧师

09/04/2003

Monday, December 7, 2009

死亡


这几天的生活,死亡意识很浓厚地笼罩着,因着林鸯姐妹溘然而逝,就连续预备三篇有关死亡的道;不只是应付追思礼拜的需要,更是让自己去“感觉”它那冰冷、决绝、神秘和不可知的恐怖,甚至学习用不同的视角来检视它。

死亡本来就不是创造主所设计的,它更不是创造时的原意,完全是人选择与神隔绝的后果。因此我们从此以后就活在生与死的接壤境地,一种活在边陲境界的存在。死亡就是一个减号,要把一切有生命的和存在的衰减成零。死亡与生存是一体两面的,如何为死亡做准备,岂不是人生存就应关注的事?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对它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的,这反映了什么?没有好好地去面对死亡,是否就是从来没有好好地活过?「只有那些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好生存的人。」(钟仁溥医生语)也因此:「活得好的人不会怕死,也不会死得凄惨。」(Kubler Ross)

整本圣经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活得好、如何做好准备面对死亡的教科书。我提出两点:1. 爱上帝。与神建立契合的关系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任务,也是爱上帝最具体的表现。当今世界研究死亡最出名的精神科医生Dr. Kubler Ross指出;「我接触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死得痛苦的乃是那些不冷不热、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相反的,那些真心相信和爱上帝的人却死得最安详。」2. 爱人。我们要爱别人,尤其是家人。参与爱的生活并深爱着最亲密的人,这是人生存最大的报酬。当我们爱别人时,就是采取行动,做一些对对方有益的事。比如,接纳人的过错,宽恕人,鼓励人,使人活着有希望。

「死亡告诉我们,生命其实就是一种选择。」

王牧师

19/02/2003

Wednesday, December 2, 2009

心灵的搏动


我们的社会是「议论文社会」多于「抒情文社会」,人人只懂得去议论、去分析、去批判,却很少从抒情的角度去观赏和欣赏,结果今天我们的心灵变得枯渴和乏味。(吴思远<心灵笔记>)

人与动物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人拥有心灵的世界,它拥有极强的感应力。按法国诗人Paul Valery (18711945)所说:“心灵的任务在创造未来”。人的生命本身就应是丰实的,它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创未来,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当人与自己心灵脱节时,是否也让他与外界隔绝?那是肯定的。因此,人就容易处在「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人活在这一刻却想着前一刻或下一刻的事情,但总是无法活在当下的处境。一个人常常心不在焉,他又如何察觉神的同在?当我们恒久地忽略心灵的指引,我们只能很乏味地重复旧务,或不断地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我们本身的生命就失去了深邃的感悟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常活在烦闷和自觉无用也无意义的处境中。

上帝的心意是要人活得有人性、有血有肉,不活在假像里或是如丧失灵魂的行尸走肉。也难怪创世记的作者不断告诉我们,恒常地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才能轻易地让人有更人性的活着,也因此,离开了祂,人心灵的建构将无基础可言,人就趋向不真实、虚伪与肤浅。换句话说,人没有了上帝就没有建立心灵的动力,接下去就是很没有尊严地活下去。

王牧师

Sri Aman

04/02/2003

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成事的力量


当童子军时,每当有新人加入,我们就玩一个游戏。我们把椅子排成图形,要求蒙上双眼的新童子军成员在这条充满障碍物的通道上走过。队长在游戏开始前给他一两分钟记牢椅子的位置。但是新人一蒙上眼,我们就静悄悄地把所有椅子都移开。

我认为人生就像这游戏。我们一生中可能要尽力避开一些自设的障碍物,而这些障碍物其实只存在于我们脑海里。我们不敢申请某份工作、学拉小提琴、学某种外语、打电话给某个老朋友……任何我们想做却因一些自以为存在的障碍而裹足不前的事。

除非你真的撞上椅子,否则不要避开任何椅子。即使你真的撞上一把椅子,你至少有个地方可以坐下来。——Pierce Vincent Eckhart

新的一年,你给了自己什么挑战?不妨向上帝指示你在世应当完成的天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天命要去完成,只要你定意让自己来配合祂,祂必定赐下全宇宙的力量来扶助你。

再者,操练聆听内心声音的习惯,这也是不错的挑战。我们对生命、未来及方向不知知何做决定,原因多在于不懂如何从内心世界支取所需的力量与资源。常习惯腾出时间与空间来面对自己,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内心世界是充满智慧泉源,里头有九成以上是未经开发的生命资源待你去开发。

前面的艰难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去开发上帝已在我们心灵深处放进很多的资源,我们竟让它荒废。

王牧师

30/01/2003

Friday, November 27, 2009

伤天


平安!

在讲台上讲创世记已有一年了,是时候做些反省,让创世记的信息可以轻易的在心灵深处沉淀,以便继续有动力再上路。不是说在准备与讲道的过程中自己是旁观者,没有进行任何的自我省察。我常提醒自己,一位讲道者若不能全情投入在神的道中,让听众只听到神深切的心灵剖白,那只是在演讲。又或者讲道者缺少了坦露心灵深处的决心,也很难令人信服他所传的道。讲道若不能让听众与神更贴近,那就要加倍努力了。
从创世记的故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人在神的眼中极具吸引力,祂可以把自己完全向人赤露,不断要与人建立伙伴关系((partnership),不断要走进人的生命深处,不管对方的人格有多低俗,祂就是相信每一个人生命中有一份神迹可以被启动。这种认知,给我很强的自重感。而且,我常体会祂很贴近我,就如一位属灵者所说:“我常常很容易感受到上帝的临在,感受不到祂的临在对我是奇异而且是不可能的事。”
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完全互动式的,而不是主奴的关系。人的尊贵性与尊严是神工作最终的目标,因此祂选择了与人建立完全互惠、互动式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人才不会有被贬、被辱的感觉。这样的事实底下,人的身份与地位不断的被提高,人性的光辉更灿烂,但祂就要面对被伤害的风险。如果我们还自以为与神建立的关系是主奴式的,那我们就不知道要如何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这就说明了神为何要选择用互动的方式与人建立关系,因为祂要的是真诚的关系。

王牧师

2/1/03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杰作


古时候,有位日本画家,名叫贺库塞,他的作品极受皇族的喜爱。有一天,一位贵族请他为一只珍贵的鸟作画。他把鸟留下,贺库塞请他一个礼拜后再来。
几天后,这位贵族很想念他那美丽的鸟,所以一个礼拜后,迫不及待地回到画室,要取回他的宠物和画。但是,当贵族到达的时候,画家谦卑地要求再延后两个星期。
两个星期延长到两个月,接着,变成了六个月,再延后……
一年之后,贵族气冲冲地冲进贺库塞的画室,拒绝再等下去,要求立刻取回鸟与画。贺库塞向贵族行日本礼鞠躬之后,便转向他作画的桌子,拿起一支画笔和一大张画纸,当场挥笔起来。几分钟之内,他轻而易举地画了一只与贵族的名鸟一模一样、栩栩如生的鸟。贵族顿时目瞪口呆,但他立刻就生气了。「你既然能花几分钟的时间就画好,为何要让我等了一年的时间?]
「这你就不懂了。」贺库塞说完,便领他走进一间房间。在那儿,四壁贴满了同一只鸟的画。然而一张比一张更美与生动,对他来说,就是再画下一张还是可以超越上一张的,如果还有时间,还可以画得更美与出色。难怪他迟迟无法“交货”。我们的生命在神的眼中是否也是知此?祂用长时间在人格上画出各种令人耀眼夺目的色彩,人的生命在神的眼中可以越画越美。

王牧师

26.12.02

Sunday, November 22, 2009

化作春泥更护花


做父母亲是件幸福的事。虽然在精神、时间、心思各方面要付出很多,但始终留在心里的是那一份不可言喻的踏实与满足感。有了孩子,惊讶于生命本身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你去关注、去疼惜、去呵护、去完全的倾注与付出,无怨无悔的不可理喻。人之于神,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再看一看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几乎所有的话题都绕着这“小孩”的主题上。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可爱的。只要孩子做出一点特出的动作(事实上这动作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做),都会令他们雀跃万分!这些都显示父母那份的喜悦与骄傲,是没有其他关系可以取代的。我们之于祂,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直占据上帝最柔最软的心头?只要一丁点儿的不把祂当一回事,又或者很在意祂时,那份的情愫可把祂牵扯得发疼?是否祂很珍惜我们与祂相处的每一刻,希望我们从祂身上所散发出的真性情、不伪装的感受,来开启并不住扩张我们心灵的疆界,以便与祂一同重拾生命中种种的真、善、美?

当我读到创26章时,更令我很难不信服祂、更爱祂!每一位人物所发生的事件之背后,藏着上帝凝望人的眼神,处处流露出祂的深情与智慧。祂像父母,从亘古到永远,祂爱的眼神未曾挪移。

神的爱常化着春泥,使人丰盈而自足、饱满而自在!

王牧师

04/12/2002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在人性中与神相遇


神七次的主动探访亚伯拉罕,说明了是神主动与人建立关系,也说明了神并不选择在人灵命的高峰期特别靠近人。祂无论在任何处境(人对祂的怀疑、抗拒),祂都乐意与人相遇。亚伯拉罕的一生可说明这论点。但奈何在我们的处境里,却看不到神丝毫的痕迹。问题出现在哪里?

「接触白己,你就能接触神,因为神就住在你内心。」(Thomas Merton的名句)。神是在真实的人性中与人相遇,真实的人性不会都是春天与夏季,不会是无罪性的,不会是没有哀伤的,神都会在人性的四季里与人相遇。换句话说神是在我们的独特的个性中与我们建立关系,祂乃按每个人的独特性而「度身订做」来建立个别性的关系。难怪旧约中神常如此自我介绍:「我是亚伯拉罕、以撒、稚各的神。」神的作为常紧扣着人性,人若没有接触面己,如何能在生命中察觉神的真实

性?

人对白己含糊,对上帝也一样含糊。许多人常处外「人在,心不在」的状态。在家中想着公司的事情,在公司却想着下班的情况,崇拜时又想起其他事。人活在这一刻却想看前一刻或下一刻的事情,但总是无法活在当下的处境。一个人常常心不在焉,又如何察觉神的临在?因此与自己独处不是我们要不要的问题,因为与自己独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真实的我,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跟自己和好,并能体会神如何医治、爱护,并背负我们的一切。

王牧师

05/10/2002

祢从不从我生命中引退


早安!

生命本身本来就是丰实、尊贵的,它是“唯一不需要季节帮忙就能成长的花朵。”(纪伯伦语)但为何还要以生命以外的东西来肯定或加增它的价值?

为了写牧区会议的报告,填写会有增长率时,我慌了,心里涌现好强的失落感,使零巴仙增长,如何向执事会、教区长、年会交待?尝试找许多借口来抚平心中的不安:刚来只是观察,还不熟悉,还在“蜜月期”;人数增长是上帝的事;我没有恩赐是交会增长等。我陷在沮丧里……

失落感会产生怀疑自己的价值,也导致自我形象低落。我怎不知道人的价值不在神之外寻找和建立,但在现实的处境中,生命本身不能抵消现实的残酷,面对失落时,直接陷在不健康的自我形象里,告诉自己:“生命本身是富足优厚的”,这一句似乎不管用了。为何是这样呢?为何活着就要面对在生命与上帝以外寻找自我价值的肯定?为何只要一点的成就就会产生那么强烈的自我肯定?为何在神里面较难建立起自我价值感?甚至总觉得很不务实?或者不要那么两极化,神容许我在生命本身或以外确立我的尊贵?还是祂要让我每一天,一生一世去选择,哪一种选择较正确?

研读创15章时,令我惊讶,神竟在亚伯兰的失落情绪中——害怕时与他相遇!亚伯兰是否也陷在没有孩子而引发自我形象的低落里,因此他才陷在忧惧里?我找到共鸣。神不断给予他肯定,给他凭据,证明给他看,祂对他是优渥的。祂岂不是用亚伯兰的生命成为“实物教材”。我的心温暖了许多,也非常激动,边流泪,边做以下的祷告:

主啊,我不要消极,因为祢从来没有从我生命中引退。求祢帮助我不再沉溺于消沉疲乏的心绪中,求祢不要容让生命的阴暗来试探我,因着有祢,我的生命从未出现空白。

王牧师

05/09/2002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问号,感叹号


早安!

杨牧谷有云:“理想的教育是:学习之前是问号,离开学校时感叹号。”把它的合意用在讲道上也蛮贴切的:“听道前对神充满问号,听道后对神充满感叹号。”我是如此挑战有己。

不但如此,我更以此来挑战自己:用多层面、丰富的角度来阐明上帝所启示的道。我只怕白己在讲道的功夫上陷在陈腔滥调里,或是陷入八股文的臼穴里。几个星期来,愈发现文学进路解经的重要性,因为文学和信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加上用文学来传递信仰,及圣经重要的启示方法之一:它的好处是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且也容易承担真实的生命。我总觉得用此方法讲道是我努力的方向、是余下年日的坚持!

人生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为何基督徒的生命是那么“贫血”与空泛,是否缺少了什么?一谈到基督徒的生活都很“宗教性”——什么宣教、团契、社会关怀、祷告、奉献等。为何在最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见利心动、悲愤、自哀自怜、不忠、见机行事、各种错误选择、喜怒哀乐、工作……怎能与上帝无关?我发现我们的信仰过外外显,少了内省,一表达信仰时就马上想到要进行什么活动,太过注意上帝的亨情多过上帝本身,只会牵引更多的内疚感。上帝用故事(文学其中的形式)来启示祂自己,岂不是要藉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来与我们相遇,使我们在生活里去寻找生命难题的答案。

以上所写的可能“过火”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也担心自己陷在自义里,自己的领悟也要求别人照单全收,别人看不见硬要别人看见。我应当祷告求天父在祂教会兴起不同看见的人,用各种进路来阐释神的道,以让下下几代对神的道有更多元的体悟与认识。

王牧师

29.8.02


Pulau Langkawi


早安!

每一天所经历的事,无论是极其平凡,抑或多么超然,我都极为重视,因为上帝在意也重视;我喜欢着墨留念。雪泥留鸿爪岂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祂岂不是常“将自己写于人类历史的扉页上”(Jacques Ellul语)也写在你我身上?

第一次踏上Pulau Langkawi,少了妻子与孩子的相伴。原本是一家人可以以起来,但机票太贵,加上没有回程的机票,只好“三缺二”的我孤单上路。虽然是如此,岂不也是个祝福,让自己多一点时间安静,容许心灵来给神修饰与重整。

我喜欢海滩,那里有洁白的沙、从没平静过的海浪、相映成趣的海岛、千变万化的白云、云海层叠,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入画。在一动一静的大自然里,怎不叫我动容,怎不给我一种饱满的幸福?在这里,比较容易让我多注意上帝本身多过于祂的事情。不会平静的风浪反而把焦躁与不安驱走。凝视着宽阔的大海洋,使我心情宽松。上帝藉着此时此景提醒我,它对我的优渥与慷慨,处处都显出祂的深情。做人,真的不能没有情感的记忆。

晚上讲道完后,心底深处竟然会有如此的意念涌现:为何没有人称赞我讲得好?因我所讲的道是没有人讲过的。我竟然用上帝所赐的道来让自己被显为大,让自己更重要。未睡之前,在日记簿写下:我必须不断操练让神在讲道之前、之中、之后永远是站在我前面,永远是被具体认识的对象。我若做不到这一点,神浩大的能力不能透过我震撼人心。祂永远是主体、是生命的主题!

王牧师

P. Langkawi AB Motel

16/08/2002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出位



当首相宣布引退时,许多人为他的决定而哭泣,甚至万人挽留的壮观场面,此举只令我感到悲痛。因此举反映了国民薄弱的民主意识,及我国的民主机制还相当落后。一位领袖的退位竟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只想到他的引退会造成目前安定繁荣的局势下跌。一个民主制度落后的国家常存有一个相当偏差的意识:国家兴衰完全系在英明领导人身上。但薄弱民主机制的国家常盼望一位强势的领导人,这样的国家只有永远跟在人家的后头。

民主的制度根本就是圣经教导的化身,它直接指出人性里的恶与脆弱。创世记十一章里岂不是说得很清楚: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守本位(不甘做人),要『越轨』、『逾矩』,要做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事。当一位领袖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可以不被取代时,岂不是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在一个不完善的国家机制之下,只会让在位者面对“做上帝”的试探;但人几时停止过要“做上帝”?当退位时,岂不是要看到自己的影响力还在?岂不是爱听到别人都说“ 每个人都还很需要你”?岂不是喜欢看到没有我,你们会缺少很多?

当一个人被群体认同、重视到一个地步有“ 他”没有“别人”时,岂不是要提防白己跌进“ 做上帝”或“出位”的试探里?自我崇拜或个人英雄主义在任何一个团体或群体里是不会带来整体幸福的——圣经早已说明了。

王牧师

3.7.02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先做个活脱脱的人


平安!

已经用四个月的日子陪你们走过六章的创世纪,总觉得那是一趟的旅程,是朝圣的过程,是让神的形象渐渐被重建,让自己愈来愈真。

我发现在讲道的过程,也是面对我自己的时候,常常要把心「摊」开来,让圣灵来光照,让自己调对讲道的动机。常常里面有很强的虚荣心作祟,希望自己的讲道赢取许多人的赞许,人数渐增多。有时更一厢情愿地以认为自己下一点儿功夫就有资格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听。我心底深处有很强的傲性,没有让神来破碎,祂的大能无法在我人性中施展出来。常常自以为自己较靠近神,人性较多光辉,较少黑暗,讲道的时候都指出别人的过错,岂不知未先向你们传讲神的道之前,因先让神的道向我展开,让祂的道先撞击与牵动我的心灵。

我甚至发现,一个人扮演任何角色之前,先做个活脱脱的真人,那是创世纪前六章给我的亮光。做人在先,后扮演牧师或丈夫的角色。你认为呢?

王牧师

2/5/2002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救主情意结


早安!

在巫统代表大会上,党主席向所有的马来人道歉,因他在位二十一年还无法改变马来人的劣根性。其实他是犯上了『救主情意结』的毛病,总是想『修理好』别人的问题。我发现我常有这毛病,以为自己有所有问题的答案,只要自己多亲近上帝就能把自己或别人的困扰迎刃而解。卢云认为事奉的两大杀伤力是罪恶感和想要抢救。可能做领袖的,这种『救主情意结』较产重吧。当有一些成就时,自我价值就被肯定,就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并认为自己是不可取代的。

人都想【出位】,都想扮演救主的角色,可笑的是真正的救主丝毫没有这样的情意结。当群众都涌向祂时,祂坚持要有隐私,有独处的时间;祂医治每个向祂求救的人,但不是祂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祂揭露犹大的阴谋,但却没有阻止他的罪行;祂唾弃法利赛人,但却没有逼使他们接受祂的观点,甚至没有强逼医治那些还没有准备医治的人。

我要常提醒自己不是『救世主』,我只是陪伴者,我跟你只是同在一条尘沙滚滚的大路上共享一筐生命奥秘的人。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就会少了一点不安,就会多一点平静安稳,不然我会很容易『灯枯油竭』。

王牧师

25.6.2002

Friday, November 13, 2009

罪恶感


不久前,日本当局无视全球华人至深的感受,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加以美化与漂白,隐瞒历史真相,把「加害者」变成「受害者」。日本教育部曾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尝试把二战历史作出歪曲,完全否认本身所作出的恶行,难怪会激怒了千千万万的中华民族。

同样在二战犯下大屠杀恶行的德国人,最近为了配合纪念大屠杀60周年,拍了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这部电影拍出德国人的痛苦与自省,不掩饰也不隐瞒,有血有肉地呈现希特勒最后的命运,让世人了解为何一个狂热的领袖与狂热的理想会导致六百万犹太人被杀的历史悲剧。(参阅《亚洲周刊》17.4.05,页4)。今日的德国主流杜会,从媒体到教科书,都不会为纳粹及希特勒辩护,因而深受国际间的赞许与尊重。

同样犯上历史性大屠杀的罪行,为何日本不能正视自己的恶行,而德国人却能做到?若从宗教的角度切入分析,不能否认的,德国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有个特点是:它极强烈地正视罪恶的破坏力,以及正视人性在邪恶淫威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因此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个失败史:人过去已经失败,现在也失败,将来依然会失败;只有所有的骄傲粉碎时,人才能注视长久所忽视上帝已然的赦免与救赎。因此,只有当人正视自己生命的支离破碎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恶行时,人性的尊严才可以被上帝重建的可能。德国人拥有承认恶行勇气的传统,极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上帝本身从没间断正视邪恶与罪性的粉碎力,而祂又乐意在人回头承认自己的支离破碎时,俨然赐下新的开始。

对于我们长久已习惯甚至麻木的教导:罪恶感、赦罪、认罪,当不觉得有任何正面的价值.也不觉得那么贴身的价值时,上帝就藉着德国与日本在本身的恶性底下,显示了那古老的道渗透整个民族意识思维的能力。

「一声深沉郑重悔罪的叹息,比起上帝做了许多大事更为上帝所悦纳。」Thomas Traherne

王牧师

Monday, November 9, 2009

善良的人从身旁经过


早安!

星期二收到一封久久令我深受感动的信,我读了几遍,慢慢咀嚼,慢慢感受字里行间背后的善意与关怀。不是那么容易给牧者正面的回应,以及毫无吝啬地给予许多感谢的话。使我更深深体悟到生活在「人」之中的喜悦。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有时是在许多别人的善意里活着,而那一份善意都值得我从心底深处向天父及那位不知名的小天使致以万分谢意。

真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每一份获得都该是足以令人惊喜的意外!

张千玉曾如此写下一段佳语:『老实说,这世界给过我们很多伤害,若不是常常有某些善良的人从身旁经过,提携我们、滋养我们、包涵我们……我们的生命或许就没有今日的灿亮!』我非常喜爱此句话,当我收到那封关怀的信后,我更加乐意做以下的祷告:

我的主,在我对祢子民的每一份爱里,

求祢为我加上真诚、求祢加我爱的能力,爱祢所爱的!

我的主,求祢不许可我的爱褪色,

求祢不准我的热忱消灭,

求祢常以祢的爱激起我的爱,

否则我将成为蜂蜜滴尽的蜜房,

火焰焚尽的死灰。阿门!

王牧师

15. 5. 02于书房

谢谢


平安!

有一次Mathew Henry被抢劫,当晚他在日记薄上写着:

让我心存感激-

首先,我从未被抢;

其次,他们虽抢了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

第三,他们纵然抢了我的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

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人。

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充满愉悦的,就是生活环境有多少的「缺陷」,能否使生命推向暗淡或贫乏?对我来并非如此。「当一个人能超越外在客体一切的【有】,只看到主体内在(生命)之所【是】的对候」〔林治平语),生命本身就己有感谢不完的理由了!但是,有时常有意料之外的喜悦、意想不到的恩典,那岂不是要开感恩会了?因那是多出来的恩典。

我越读创世记,就发现只有从神的眼光来看待生命时,就越为生命感谢不已,以及赞叹不已;上帝凝望人的眼神,哪有转移过?处理生命的问题时,处处流露出祂的深情与智慧。真的,祂像父亲,像情人,从亘古到永远,祂那爱的眼神未曾在人身上挪移过!祂岂不是常暗示我们,环境的【缺陷】、生活的缺憾是无法磨损生命的尊贵与价值,因为祂在意我们,我们对祂是如此重要的。

因此,我很喜欢张晓风对【谢谢】作如是的诠释:

【谢谢】是个宗教性的字眼。

【谢谢】使人在漠漠的天地间感到一种『知遇之恩』。

【谢谢】使我们忘记埋怨,豁然开朗。

【谢谢】——对我们曾身受其惠的人,对我们曾受其惠的上帝。

王牧师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心情留痕


大多数人都会用照片留住人生中的欢乐片段,因此我们总会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庆生照片、毕业照、幸福的结婚照等等,但是那些占了人生大部份的片段,例如,不能被人了解的落寞心情、婚姻中的五味杂陈的滋味、所说的话或持有的立场未能引起共鸣的孤独感、哀伤的时刻……却没有人想要留下纪念。

人生中的经历都很杂乱无章,带给人的是五味杂陈。这本就是生命真实的状况,无论是怎样的际遇、什么经历都深深地转动着人的情绪与心情;而人的际遇与思绪也互相纠缠在一起,也不知道也分不清楚谁先牵动着谁。我们可能会用画画、音乐与诗歌创作、写作等方式去引导心情变化留下痕迹,也留下被记念。

唯独犹太人深受上帝的影响,懂得用祷文与诗的言语,让心情的起伏变化或情绪的波动给予「面目」,透过祷文所呈现的不同语气,是哀伤、无助、欢愉、苦涩……以认定上帝用它们来显示祂的恩惠,也达成了祂的心愿。因为人生际遇的变化,还是心情的转动,都是人经历上帝恩慈的途径。人没有了心情的变化,就没了祷告与赞美,没了它们,人就失去与上帝接连的接触点。因此,人生的变化与情绪的起伏波动,都是上帝在我们生命所留下的工作记录,也因此必需用祷文、诗体让它们在上帝的工作内被「归档」,以显示上帝在人身上所成就的救恩是无可限量的!

Friday, October 30, 2009

故事

1985年逝世的意大利作家Italo Calvino曾说过:“人是讲故事和听故事的动物。”上帝爱用故事的形式来启示自己与生命,祂是以话语的形式来说故事,因为把话语放在一起就形成故事,因此话语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故事。


上帝爱用故事,因它是最能说明我们本身、我们的世界唯一合宜与合法的适当方式。故事基本性质不是描述、分析、解释与分类或定义,它充满想象力,有很多的可能性,富有创造力。生命也是如此,它不易操控,被衰减成没有连贯性的资料。它基本性质是让人去品味、深思、反刍、记忆、赞叹、敬畏。而圣经以外的世界,我们的学校与公司却教导我们以非故事性的角度看待生命:把人分类、分析与解释并解决问题,操纵人等。当生命不以故事的形式来诠释时,人就开始以别人能“做”什么来评估人,而不是看他“是”怎样的人来看待,人性就被磨灭殆尽。(The moment we begin to see others in terms of what they can do rather than who they are, we mutilate humanity; humanity was defaced一Eugene Peterson). 利亚与拉结若以故事性质来看待对方,相信很难让她们陷在无尽的纠纷与竞争之穴臼中。奈何,人就是缺少了那一份的耐心,没有那一份耐性相信神的行动在人以先,主动权一直都掌握在祂的手中,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之前,祂已经一直努力地,带着救赎性的行动来完成我们与别人生命的故事。当我们不以故事的性质来看待自己与别人时,我们的生命是活在一个非常小的世界,又或者,我们习惯把自己当作一切事情的起点,而不深信神在人做什么之前,祂已率先行动,那么,我们的世界也会很小。

王牧师

11/06/2003


起点


Gilbert Highlet指出,“不论是谁读圣经,如果半小时过后并未感到困惑的话,可见他没有用心去读。”准确的阅读圣经而又有所领悟,是日光之下最艰难的任务,若再把它化为讲章,不知要耗尽多少的心力。痛苦的是,已经站在讲台上了,脑袋空白一片,不知有多惊险。这是我常有的经历。

我每星期一边学习转眼为耳的读经,一边翻查资料,有时让自己整个人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之中。在这过程之中不知有多困惑。神的话原本就不是文字,是声音。在互动关系中,讲者(上帝)主控整个过程,聆听者必须注意说话的人,而且或多或少任由祂摆布。阅读圣经似乎是相反的,主控权是落在读者身上,完全受读者摆布(要读还是不要读全由读者决定)。在准备讲章的过程,喧宾夺主的情形极容易发生;经文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资料,全由我摆布使用,我是主祂是客,立刻界线分明。当神的道化成文字后,我们就要学习转眼为耳的读经法,对我来说那是灾难性的困难,是一生的操练。那是回到起点的操练。

神的道并不是一大堆的资讯,也不是流言蜚语,神的道使事情发生,祂是一切的起点。我们只是初学者,每一天都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学习转眼为耳地回应神已经启动的一切,它不可能会达至完全的地步,因为生命的本质常常与技术、技巧扯不上关系。回到起点的意思是进入祂已启动的行动之中;回到起点是认定生命绝大部分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有什么做在我们身上。

“倘若去否定或避开这些被动的情况,就会活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主动的世界是小企业,被动的世界则是一个大宇宙。”(Gerald May)

讲道的过程永远就是一个起点。

Unless you return to square one and start over like children, you’re not even going to get a look at the kingdom. (The message)

王牧师

08/07/2003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颠覆



我们所处的世界只会教我们标榜自己、哗众取宠、夸大华而不实的东西、讲求快速。它不会教导我们要如何:耐心耕耘、回归纯朴、全神贯注细小的、注视与专注不可见的、居下、无为、清虚。

我们是活在上帝所创造与救赎的世界,祂用独特的方式——颠覆性的行动:视生命非待解决的问题,而是待发掘与开拓的奥秘;爱用第一言语(意为亲密与关系的语言 ),而非用第二语言(意为资讯语言)或第三语言(是动机的语言、驱使别人的语言)来完成人的生命;祂爱用死亡来诠释生命、用卑下来诠释荣耀、用无为来解释能力,祂全然是颠覆者。

牧师不可能不是一位颠覆者:在世俗速食文化影响下,教会爱到处“取经”,希望找到一帖教会增长与复兴的万灵丹;推陈出新的牧养模式、寻找“猛药”以催化信徒更新等等。牧师应在万事万物中,与会众一起同觅回归单纯的本质,在许多不可能的事物中,触摸天父的心意。教牧工作是投身所处的环境中——在一群会犯罪、悖逆,也做愚昧之事的罪人中,意识到神在其间工作,而有所回应,并对此心存敬裂;不把生命的存在缩减为可被管理、控制、修理或容易解释的框框里,而能在平凡的存在中,发现“平凡中的光辉”。

【生活不是我们一起用铁锤敲敲打打、动脑筋不断修理的东西;生活是一份深不可测的礼物。】- Gabriel Marcel

王牧师

20/05/2003


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Merlimau手记 (三)




平安!

早晨休息时间,一位小可爱露出天真的笑容在窗外问我:「校长,你在做什么?」「我在读书、写字。」我回答着。「你没有休息,不累吗?」我报以微笑。

有位年青人也问我:每天看书不累吗?当然累,但累得很开心。我每天用十几个小时往圣经与书堆里钻,有时领悟一丁点儿的亮光,让我的心情愉悦整个下午,甚至心血翻腾,久久不能平伏,也是常有的经验。有时用了几天的时间,资料都看过了,也祷告过了,还是一片空白。这时,只能让自己往很深的空茫下沉,心情自然很低落,那时,很想放弃与逃避。

我每天花大半的时间往书堆里钻是为了什么?得回的又是什么?得不回的又是什么?我还不敢用「刻苦钻研」来描写现在我所做的努力,还差太远。我现在努力乃因已经有其他人先努力过,我常以此来鼓励自己:好喜欢杨牧谷牧师的一句话:「我一生尊重讲台,对神圣对象永怀恭谨……我永不会不做充分准备就踏上讲台。」这样一份的坚持陪他走完一生。

著名报人Arthur Brisbane曾写过《如何当一名出色的记者》的指南,其中一段发人深省:Feed your mind as you feed your body, every day! Feed your body less, and your mind more, 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newspaper man. A prizefighter can't fight on the beef steak he ate ten years ago. Newspaper man can't do good work on the thinking of twenty years ago. Read and think. Keep your mind open to new ideas.(大意:好记者博读群书好过暴食。职业拳手不能靠十年前吃牛扒打胜今日的对手;二十年前的思想救不了近火。多读多想。)

一位好的讲道者岂可用以前在神学院所读过的东西,就是那一套走完“江湖”?没有坚持努力吸收与开拓新的可能,很容易让讲道者沦落成走江湖的人。

是否已太久,我们对神圣对象已失去又恭又敬的态度?

王牧师

Friday, October 9, 2009

站立的土地公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位年较人,他的行为不检点,很喜欢偷东西。

有一天,当年轻人经过这村庄里的土地庙时,庙里的土地公竟然自动地站起来,好像对这年轻人很恭敬的样子。

村庄里有位有钱的大地主,正准备要将女儿嫁出去。挑来挑去,总是找不到条件很好的人选。许多才俊之士前来求亲,都被这位大地主给拒绝了。他心里想:那位年轻人虽然行为不检点,但土地公却对他那么尊敬,将来他一定会很出息的。

村里的人得知大地主准备将女儿嫁给那位坏年轻人时,不仅相当反对,而且不断地劝告大地主。但大地主对大家说到:“在我们村里,有哪一个人从土地庙前经过时,土地公会站起来的?”最终,大地主坚持把女儿嫁给那位年轻人。

年轻人娶了地主的女儿后,本性仍旧不改,还是喜欢去偷别人的东西。同样的,当他经过土地庙时,土地公还是会站起来。

地主觉得很奇怪,最后终于忍不住,跪问土地公是何缘故。土地公回答说:“如果我不站起来,鞋子岂不是早就被他偷走了!”

一个人如果不肯实事求是,只会盲目地以封闭的思考来判断事情,至终错误是会发生的。如果我们对上帝的信仰也出现类似的迷信成分,这岂不是表示我们缺少了反省的能力?祂不是我们以为应该是那样祂就应该是那样的一位神。

王牧师

10. 10. 02

Monday, October 5, 2009

婚姻的面目


平安!

连续参加两次有关婚姻讲座会,带来的是思想与心灵框框的扩充,也加深我对家庭事工的重视。父母是儿女透视或看见上帝的视窗,上帝的心意是要藉着父母亲的生命反映祂的形像。儿女在敬虔的父母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孕育上帝的生命。因此全盘的基督教教育应从父母开始。

对我来说参加营会最大的受益不是增加教导别人的资讯,而是对自己有全新的看法,也增加认识自己状况的角度。三浦绫子曾如此描写:「人的一生有如在雪地里踏步,走的时候以为自己走得很正确,但回头一看,却留下两行歪歪抖斜的足印。」细味下去,在自己的婚姻生活岂能凭着那稚气的愚昧不去宽待自己。回首枕边的同行者,同样带着前尘往事的困顿与限制,岂能不产生极深的体谅与接纳?我愈来愈体会这一句话:『婚姻的面目很多,它可以说尽爱情的伟大与美丽,也可以彻底展露人性的脆弱与丑陋。婚姻的确是一趟的旅【情】,因为透过共同经历婚姻的四季,夫妻的感情会因为那份同路人的经验而加深。』——区祥江

「求主挪去那些阻碍我成长的东西,教导我接受祢所接纳的,并以它们来取代这些障碍:无止境的要求、需要、冲突和误会那些,甚至祢所爱的人。」 ~Evelyn Underhill


王牧师

24/05/2002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在书房忙着准备主日讲章的传道人,伸手到坐椅旁的书架取一本书,这才想起那本书被随手搁在楼下。小女儿刚好在她的书房里玩耍,他唤了她,女儿欣然奔至,很高兴爸爸需要她效劳。他仔细说明那本书放置的地点。女儿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一眨眼功夫就抱着书蹬蹬地上楼来。

他一眼看出那本书并井他所要的,但仍不动声色的一手接过来,放在书桌上。看女儿那热切的脸,绽放灿烂的笑容,他一把接过她来,亲了一下,说:“谢谢你,小可爱。” 等她开心地离去,继续专注玩她的家家酒,他才悄悄下楼去取他所要的那本书。

我想,我会很有兴趣听这传道人讲道。——佚名

我也很有兴趣听这传道人讲道,因为在细雅的心灵里,他播下淡定舒坦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诚意与真情,一切将流于表面。

我们都活在许多的虚假里:政客口中报喜不报忧的官话、充斥的广告语、似真似假的假冒商品,我们都习以为常。虽是如此,在心底深处,我们还是渴望较真实的东西,它耐看、耐久,较易牵动心弦。我只怕自己每主日的讲道只流于无关痛痒的道理,只是填满整个崇拜程序其中一个环节。讲道若只是敷衍了事,那一定很假,只是在你们耳边制造噪音,听了等于没听。前任会督 Dennis Dutton 牧师曾提醒我们年轻的传道人:“准备讲章马虎,你骗得了你自己,但过不了听众那一关,他们不讲你,不等于你会继续对下去。”已长久烙在我心版上的一句话。

无论我们多么习惯虚假、活在假话里,真实(真理)从没有减少过它的光泽。我愿以一生的时间让神的道去酝酿真实生命的浓度,让每一次的倾注都是那么真实。

王牧师

25/10/02

Thursday, October 1, 2009

Merlimau手记 (二)



平安!

用大半天的时间读完杨牧谷牧师的著作——《做个有用人》。书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我是否已过了期?所谓过了期的人,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世界的信息听而不闻。若你收不到市场的信息,你就是过期的人。

2.你对周遭的人,还有信息吗?

3.没有了自己的言语。东抄西抄,把自己的独特性淹没了。

以上三个特征令我很不舒服,他们扰动了我的「安全区」 (comfort zone),逼使我不得不面对真实的情况。

那天晚上,几位年青人写鼓励的话(正面与负面的)给我,其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抓住我的注意力:「你很酷(冷漠的意思),跟我们没有话题。」我非常喜欢每一句鼓励与批评的言语,每一句都很「到肉」的感觉。谢谢你们真诚的肯定与鼓励!它们都成为我自我反省的资料。但那一句话,是不是在告诉我,我已过了期?无论我在不在你们中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每次我在准备讲章的过程中,常会有惶恐不安的情绪陪伴我到讲台。神的道就已在那里,我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已,用自己的言语传达出去,我的诠释对你们会不会「到肉」(切身或适切)的感觉?我只怕自己与你们抽离了,听不到你们给我的信息,不知道你们在人神相遇的过程中面对什么困难;没有了你们的信息,我所传的道还有解释的能力吗?这是我所担心的——我真怕自己已过期了。

更令我担心的是,我们的教会处在此时此地,还有什么信息可以给这一个社群的人,是否我们的存在与否没有人理会,也没有人关心?

王牧师

22/01/2003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爱而不知其恶 憎而不知其善


平安!

魏徽是唐朝著名的大臣,他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的敬佩,因而对他十分信任。后来魏徽因病去世,唐太宗悲痛不已。葬礼后,唐太宗派人到魏徽的家整理遗物,在他的文稿中发现一句很令唐太宗喜欢的一句话:「爱而不知其恶,憎而不知其善。」(意为:我们对所喜欢的人,往往看不见他的缺点;而对所不喜欢的人,往往看不见他的优点。)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每个人对人的判断很容易因着自己的私心而有所偏差。后来,唐太宗用此名句嘱咐所有大臣,要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个人,要“跳”出感情的成见,理智地评价人。

我发现此话很有见地,也有圣经教导为根据无论我们多么不喜欢一个人,我们都会从他身上找到优点;无论我们多么喜欢一个人,我们还是会找到他的缺点的,人应该「爱而知其恶,憎而不知其善。」这是否暗示人虽然因与神隔绝,并没有失去神的形象。无论人如何败坏,因着那位用坚爱来扭转乾坤的神,用祂那不能隔舍的爱来扶植人,使人活得更有尊严,这岂不是成为我在牧养过程中的最佳典范?

王牧师

18/04/2002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还能保持现状?


平安!

杨腓力在其名著《耶稣真貌》的序言里有句话:没有人遇见耶稣后还能保持现状(no one who meets Him ever stays the same)成为我在圣周里不断咀嚼的一句话,也让我不断地问自己:自从遇见耶稣到现在,我改变了多少?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当我回顾耶稣在世的最后一周时,这一周带给我无比的震撼。

福音书的作者用了至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记载耶稣生命中最后一周的重要事件:受苦与死亡。一位早期解经家说,福音书是耶稣最后一周的详细记录,不过前面有一段长的介绍而已。这令我震惊不已!那一周,当时最复杂宗教势力和最有权势的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世上唯一活过的完全人。

那么坚决地走向十字架,要表达什么呢?「道成肉身,藉着赎价之高昂显示出人性悲惨的状况」(Pascal语)。耶稣用那不可思议的方式暴露人类的失败。我的背叛、我的骄傲、我的软弱不堪,那无法弃恶,也无法择善的行为,竟换来祂 的死。我如何还能保持现状?

王牧师

28/03/2002

种树的男人


平安!

纪沃诺的短篇小说《种树的男人》提到一个年轻人徒步旅行来到一个地方,因缺水花了五个小时寻找水源解渴,但徒劳无功。此地放眼望去,没有绿荫,只有干燥的荒原,除此之外,一切显得了无生机。

就在绝望的境地,他遇到荒原中的牧羊人,牧羊人解救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年轻人的一生。跟他相处几天,发现此牧羊人独自住在山上,做着无人能理解的事:在这片荒地上种树。一夭播下一百颗橡树种子,不间断的,已经种了三年!「是谁的地?」「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种树?」「没为什么这块土地因缺树而正走向死亡。」简短的对话似乎让年轻人领悟了什么

六年后,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劫归来、身心俱疲的年轻人旧地重游,眼前所见的是:荫绿一片的树林。昔日干枯的河床,已流水淙淙;水来了,风来了。生命的机制重新被启动,一切显得生机勃勃,使他疲惫的心灵被眼前之见荡涤无存。后来,有钱人来了,说要开发这片土地,树被砍伐了,又把此地打回原形。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种了三十多年树木的收羊人继续种树,后来以八十九岁的高龄过世于一所小安老院,没有人认识他。

读后你有何感想?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砍棵大树只需几分钟;杀人,只消一、两秒,而且可以极高的效率。作为牧师犹如此种树的男人,每天忙着预备神的道来扶植生命,努力向上拉一分,却抵不过世界而来的堕落价值观,人只会往下沉沦。人到底几时能向上提升,几时才能把神的形象活出来?

有很多无奈,也很茫然,或许这个世界有愈多的人一心只想搞破坏,用各种管道来致使我们更堕落,我只求上帝兴起更多「种树的人」。也许明天我们的生命就突然地结束,但无论是我、是你,只要我们曾努力过是会开花结果的!

王牧师

21/3/2002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有机


我们的生命是有机性的(Organic being),它永远都是——不多也不少的,就在灰暗苦涩、裂痕斑驳、淡泊娴静的生活中,加上际遇、天气、不同叶片形状、色彩缤纷的花卉、朴质无华的土壤,甚至孩子的叛逆、冲突……一言而之,没有一样事物与有机的生命无关,无论我们喜欢与否、知与否,它们都在滋养并逐渐地在生命的画布上涂染上鲜活的色彩。有机性的生命就是彻头彻尾的,此时此地的。

有机性的生命离不了自然、简单、朴实无华、从容娴稚、原始的;它与消费主义或商业化底下所塑造出的生命是背道而驰的,后者所讲求的是:包装、美化、计算、掌握、明确、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太在意科技效率或最新知识,它们或许带来一时的惊讶。可能为维持一定的生活标准,我们都非常倚重这些技术与新知,但没多久,我们会发现生命中有一大片范畴并不靠此存活,而是靠一些小事:亲情、语气、认同、态度、朋友、肯定、赞赏……

上帝常用那些我们并不注意的方式引导我们进入救赎的生命,对来说「任何地方对都是适当的开始」(any place is the right place to start for God)——生命中任何信念、行为、环境、罪性,都不足以构成神走向我们的拦阻。祂就是有办法在我们生命诸般的「情境」中把救赎的生命慢慢孕育而成。我们若不以此角度进入士师记或其他书卷,我们会错漏很多东西——不知道上帝爱我们到什么程度,也不知生命庄严到什么地步。

王牧师

04/08/2004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希伯来人是如此了解自己的命运:他们是从「约」的角度来定义自己的一切,把自己的生活细节设定在「约」的框架里,因此任何的决定与举止都能被纳入上帝所做的每件事中。上帝的旨意和人的意志因着「约」的缘故而交织在一起,甚至人的意志行动可以直接成为极具决定性的作用。最具体的例子是书9章里的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立约事件。虽然双方都有失误的地方:基遍人用欺作,以色列人没有求问耶和华,至终所做的决定——立誓约,可没有被神追讨他们的失误之下,竟成为祂极重视的一个决定,成为祂自己的决定。

因着「约」的缘故,以色列人深信每一天、每一个生活的片断、生活里轶事,神都在期间动工。所以他们深刻的体悟到,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无论出于信心或不信、顺从或叛逆,都具有意义,没有一件事是随机发生的、不重要或无关重要的。因为神主动的用「约]把自己嵌入在人的生命与生活内,因此人的存在乃混合着神的意志和人的自由意志;不论是每日的行为举止,各种的经历,都有它自己的神圣位置,在神的眼中都有极重的份量与重量。当我们用商业交易或技术、机械式的思维意识型态来看待生命时,我们所看到的是:「把奥秘约化成难题,以数量取代质量,以能做什么或拥有什么来定义生命」(Finally comes the Poet - Walter Brueggemann)。这种呆板的定义我们都喜欢,因为它容易掌握、明确,但,以「约」来看待生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其中包含了晦涩、 曲折奇情般地变化,少了按捺不住的耐性,是难以体会个中的深蕴。

「每个人都必须在神面前报告,他生命中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却没有好好的享受」(Kiddushin)

王牧师

15/07/2004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专注烦扰


我们都习惯的把生活中的烦困(troubles)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把它当着「在基督里的生命」是个禁忌,因为我们都被训练成接纳容易的、被美化与包装过的宗教。生活中的烦困与单调似乎很难振奋、激动、感动人心。它在消费、商品化社会里常被鄙视与贬抑。

当人以轻率、不负责任的冷漠态度轻视烦扰,闭眼不看烦琐时,上帝很严肃地用大篇幅令人厌烦的人名、地名(分配上地)、灭绝令(totally destruction)、平淡的故事情节,以及令人尴尬的细节,来质疑我们向来所持守的价值取向。上帝如此严谨的专注,大幅度的言说令人烦扰的经文,也直接质疑甚至挑战讲道专家——牧师。他们善于在经文中萃取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大堆的「如何」:如何布道、如何使教会健康化、小组化,并制定道德规条……为了把经文变得比较适合用于讲道内容或达到「如何」的目标,以上一大堆令人烦困的经文,不知要如何处理了?若轻易地把真理浓缩成一张海报、一则广告语,或一般原则的标语,是否出于我们太久没有专注于上帝所专注的烦扰?我们过于懒惰了。

祂如此严肃地看待艰深特殊、难以一言蔽之的细节,是否为了要防止我们把生命与生活的每个角落庸俗化?因为崇拜后的伫足交谈,与讲台上的信息同样有助于生命的塑造,每天例行公事地哄孩子讲睡前故事,与主持圣餐礼仪同样神圣庄严。当我们漫不经心地看待烦琐时,只会让我们活在一个经包装与毫不真实的生活状况里。故,严谨地对待烦扰是上帝子民分别为圣的记号。

王牧师

28/07/2004

感恩与礼赞 (一)



早安!

星期二一早就回神学院赴一场崇拜神学的丰宴。依然熟悉的环境,但几天的经历,使我的生命掀起崭新的另一页。

这一次是上<崇拜礼仪学>,课程的内容就是探讨整个崇拜在漫长的教会历史里,遗留下丰厚的传统,可惜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人向神敬拜的模式逐渐被简化,导致我们已习惯用浮浅与表面的形式敬拜神。讲师是从三一神学院来的张振忠牧师,与他谈话中问起他为何专攻崇拜神学(他的博学论文是〈殡葬礼仪〉),他回答得极有趣。因着有些老牧师对崇拜各种礼仪浮浅的认识,把不清不楚的崇拜礼仪传承下来,他觉得受骗了,因此就下决心与苦功去研究个所以然来,让下下几代能从他那里传承一个根植于历史的崇拜礼仪,也清楚知道为何要用此礼仪去敬拜神,避免处在人云亦云的状况中,用毫无生命气息的方式去回应神。他的经历,对一个常常在主日主持崇拜的我来说,犹如当头的棒喝。我会不会把自己都弄不清楚、浮在表面的一套崇拜礼仪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活在迷雾中?避免成为「历史罪人」,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下功夫去探究个所以然来。我深信热诚的生命能感染及改变另一个人的生命,从一个生命感染更多的生命对其他领域投上生命去钻究,让教会的生命不会空白与贫乏。

星期三晚上,我们整班同学一起到邻近的一间拥有百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建于1888年)拜访。我们拜访的目的与我们的课程有关,尤其是探讨神圣的空间——崇拜空间摆设的神学。两位相当年青的神父滔滔不绝的,大约用了45分钟给我们讲解各种摆设的历史传承,每一个摆设都有自己的神学意义与故事,整个过程令我叹为观止。每一个摆设是尽可能地把神在历史中的作为给留住,也把过去人的生命中种种的传奇及心路历程透过空间的布置给予突显出来,让进来崇拜的人,自然而然地对生命与上帝充满感恩与礼赞。(待续)

王牧师

STM 13. 3. 03

感恩与礼赞 (二)


天主教堂对神圣空间的重视是有其独特的神学重点,为的是把神本身最饱和与丰泽的生命,鲜活地涂染在任何一位敬拜的子民身上,使为生存而伤痕累累的生命更融通圆浑及增多一点顽强的斗志。因着拥有相当鲜活的人性设计,成为一个神圣的邀请与感召,每天从6.45am7. 15am都有一两百人参于弥撒(圣餐)崇拜,然后回到现实的生活把基督事件(祂的受难、受死与复活)映现出来。

更令我感动莫名的是:基督挂在十字架上的塑像,是处在整体摆设的中心,真像一副特大的描述镜头,故意不把它贴在堵壁上,而是令人觉得在圣坛正中央「迸出」的感觉(用「出现」这个词还嫌太温和)。只要你花一点时间注视着它,你会发现,个人的哀痛、真实的人性,完全交汇在祂身上,成为一股巨流冲击着胸口,令人不能自己。

经过四天密集的听课及对天主堂所作的一番巡礼后,才发现过去积少成多的崇拜礼仪,丰富了教会崇拜历史的长廊,甚至化为现今教会更新崇拜、美善灵感的资源。这也让我更加肯定,生命中确实有些非坚持不可的东西,是可以无怨无悔地去追求、护卫,是那称之为真、美、善的东西!

完成了一个旅程,另外一个旅程紧接着被启动。九月十五日之前我必须完成两份研究报告,然后才能在十月份毕业,到时,勿忘记与我一同欢庆!

回程的路上,整个心涨满了对神的爱。那份异常温暖、异常矜贵的感觉一直停留在心里。

「请问,时间到了吗?我可以进去瞻仰祢的容颜并献上我静默的礼仪吗?」——泰戈尔〔完结篇)

王牧师

19/03/2003

Merlimau手记


平安!

一句话:「牧师,可适应这里的一切吗?」暖了我的心,久久难以平伏下来来了一个多月,常领受你们的恩情,常常留在心里的总是那份不可言喻的落实与满足感。每一份的给予与关怀都出自你们单纯的诚意,怎不叫我心里盛载着厚厚的温情呢。总是相信:「快乐是当你从心里涌出美善时的美好感觉。」而且,我也深信,一个人生命的丰厚富足,或许可以从他一生中能记取、容纳多少可怀念与可感激的人物、事件来计算。我愿做个常感激与怀念别人恩情的人也因此,是你们的给予,使我愿意学习成为一个也可以给予并且继续给予的人。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这里的一切:质朴的小镇风情、浓厚的人情味、宽阔舒适的住所,没有塞车、没有乌烟瘴气、没有泊车苦,只要有一辆脚踏车,就可以处理很多事。

王牧师

9/2/02